《韬晦书》zui具功效的学问:使隐忍具有智慧的至上心法
——韬晦术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
——明?洪应明
杨慎乃“中国酱缸文化的代表人物”。
——柏杨
韬晦术是中国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们求生存、谋发迹的法宝。尽管人们对它心悦诚服,细加揣摩,并在政治争斗、官场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却没有人把它付诸笔端,写成一部专著,大有“君子远庖厨”的意味。《韬晦书》是因为封建历史中讲究的是“代圣人立言”,韬晦术因此有了“阴谋”的嫌疑。鉴此,杨慎生前把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就不难理解了。
隐晦卷一
事典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即位伊始,便受到内外的瞩目,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两代国王都很有作为。楚国上下希望他能继承父、祖遗志,开疆拓土,使楚国更加强盛。而邻近的小国则是战战兢兢,危不自安,甚至连中原的大国秦国、晋国也密切注意楚国的动向。
然而出人意外的是,楚庄王即位后,根本不理国政,每日里不是在宫中听音乐,饮美酒,与妃婢们寻欢作乐,便是率领卫士去深山大泽打猎,一副标准的酒色荒淫国王的形象。
楚国的大臣们自然不甘心楚国前两代国王奋斗的成果就此毁灭,纷纷人宫劝谏。楚庄王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后来听得烦了,他干脆在王宫外立一道牌子,上写:敢入谏者死。严令之下,楚国的大臣们大概觉得还是保命要紧,真的没人敢再劝谏了。
……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要想打败一个人,就要先想法让他骄傲,骄傲就会使他变得很愚蠢;而一个既愚蠢又骄傲的人是zui容易被打倒的。
--新浪网友
养晦只是一种手段,奋发其威才是目的,养而不用就不是韬晦,而是隐逸了。
--人民网网友
“日用不足,月用有余。”不在一事一处上见长,却在每事每处上见长。这是古人谋世的zui高境界。
--雅虎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