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对皇帝说这样的话,绝对是大不敬了。然而,刘秀听后却不以 为然,只见他哈哈大笑道:“柔是我的制胜武器,我很感谢它,因为柔我 才打下了天下,现在我治理天下,也打算采取柔啊!” 说着,不怒反喜的刘秀马上给了父老乡亲三个优惠的“柔”政策:一是把春陵乡改成章陵县。现在由乡改镇那都得达到经济和人口等条 件,经过上级领导的层层审批才能通过。而现在春陵一下子由乡变成了县,那上升的速度比广东上海经济特区还要快,只能用坐火箭来形容。乡改 县,无疑是一项改变家乡人面貌的。达标工程”。二是免除徭役。这个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说以后家乡人都不用交粮食 不用纳税了。刘秀这个提议等于直接“剽窃”了当年刘邦的做法。当然,这个提议也是最实惠最让家乡人看得见体会得着的。免除徭役,无疑是一 项造福家乡人生活的“效益工程”。三是大兴建筑。对老家的宗庙和祠堂进行重新修建,打造一流的皇帝 故居,此后带来的“红色”旅游业,进一步促进了家乡人的经济和发展。大兴建筑,无疑是一项提升家乡人形象的“惠民工程”。三管齐下,家乡人对刘秀自然也是感动得一塌糊涂。刘秀这次回乡也 是成功的,他虽然没有像刘邦那样吟出千古绝唱来,但后人却用千古绝唱 来歌颂他,诗曰:“汉武秦皇终化土,江山代代易新主。唯独我剩半丝情,陪你同游夕照处。” 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雄才大略的刘秀当然知道其中的道理。刘秀 在建国之前出镇河北时,就首先清除苛政,理结冤狱,罢黜贪官,延揽人 才,广施恩泽,取悦于民。东汉王朝建立后,刘秀面临的是百姓虚耗,十 有二存”的残破局面。为此,他顺应民心,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在家乡 施行“怀柔三部曲”后,刘秀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来了个“怀柔三步走”。一是减轻赋税。家乡都免税了,为恢复因战乱被破坏了的萧条局面,刘秀下令实行“三十税一”的田赋制度。“三十税一”就是指农民收三百斤粮食,交十斤 公粮,这是当年“文景之治”时休养生息的减田租最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每逢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刘秀都要下令减免徭役,对于那些鳏、寡、孤、独、笃、癃、贫而不能自给的,官府经常发给粮食。要知道刘秀虽然出 生在皇族,但成长在民间,在革命前曾长年在农田里“锄禾日当午”,知 道“汗滴禾下土”是怎么回事儿,知道再苦奠过于农民,知道再穷莫过于 百姓,知道只有得民心才能让这天下长治久安。总之,第一步走就是想从根本大法上解决天下百姓的温饱问题。二是精简机构。因为王莽篡夺了帝位,长年的征战,全国人口在战乱中减少了80%。人少了,官位和机构就得减少,否则那么多公务员,都需要财政拨款,也 够戗的。更何况,税收等都减少了,压缩开支是当务之急啊!建武六年(公 元30年)六月,光武帝下令说:“设官置吏,是为了奉行皇帝法令,为天下 百姓谋福利,如今百姓遭难,户口减少,而县官吏职还这样繁多。兹令各 郡、国、县削减吏员。县级机构不够设置长吏的,可以撤减合并。”这一 年,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合并了十个郡、国,当官的编制减至10%,裁减 大小官吏数万人。在封建社会,能够这样大规模地精减官吏,确是少有之 举。另外他又恢复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刺史”制度,除首都和京畿 地区外,其他十二州,每州设一刺史,遵照皇帝的命令,代表中央,巡行 郡国。这不仅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而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总之,第二步走就是打造了一支和谐精干的官场队伍。三是解放奴婢。奴婢问题是秦汉以来的重要社会问题,刘秀称帝后,从公元26年到公 元38年曾先后九次颁布诏令解放奴婢,并且严禁虐杀奴婢,敢于阻挡者予 以严惩。公元26年5月的诏令宣布:民有出卖妻子,其妻子想归父母者,从 其便,如主人刁难,按律令论处。建武六年诏令:王莽时吏民被当成奴婢 而不符合西汉法律的,一律免为平民。公元31年的诏令:吏民因饥饿战乱 沦为奴婢、妻妾的,留去自便,强制不让走的,以卖人罪处置。建武十年 诏令:取消奴婢因射伤人处死的法律。公元35年2月诏令:天地之间人为贵,杀奴婢者罪在不赦。同年6月诏令:炙灼处罚奴婢的,按律治罪,披伤害 者免为平民。公元36年诏令:陇、蜀的人民被劫为奴的,如要离去,一律 免为平民。公元38年诏令:益、凉二州奴婢八年来向官府上讼者,一律免 为平民,也不必偿还卖身钱。这个政策是针对积存已久的奴婢问题,在严 重缺少劳力的情况下,免奴婢为庶民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具有积极作 用。特别是诏书中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点,尊重奴婢的人格,提 高奴婢的地位,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总之,第三步使大批奴婢获得了自由,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得到了基本 解决。如果说刘秀用武力平定了天下,那么,这三步走无疑安定了天下。刘秀在安定天下百姓的同时,还不忘做另一项工作,那就是强化皇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集权统治 的措施,以此来巩固统治,归纳起来为“四步走”。第一步是加强中央集权。刘秀提高尚书的权力,把尚书由原来地位较低的事务性官员变为政务 官,设置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他限制三司(太尉、司 徒、司空)的权力,让他们各有职掌,各负其责,不可逾越,并逐渐削弱他 们的权力,有时甚至只是“备员”(充数)而已。他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职务,由他们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 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等职责。这样,尚书权高位低,三公有职无权,宦官只供驱使,大权便集于皇帝一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宦官虽然只供 驱使,但实际上权力要大得多,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这便为东 汉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了祸根,这是后话。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