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全集: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以个案分析的方法,透视中国人的行为特性,进而提出并阐明一系列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要点。
《中国式管理全集: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分成基本的理念、工作的原则、沟通的现象、沟通的真谛、人我的分寸、两可的拿捏、是非的判断、凌乱的秩序、会商的技巧、合理的兼顾等10个专项共40个中国式管理行为要点,每个要点均有案例描述、分析与说明,并有“要则”、“问题”、“心得”等便于学习的模块设置,实际上是一本中国式的情境管理教科书,管理者可以从中找到常见的管理难题的解决方案。
和谐绝非讨好
王先生来了,主人李某招呼他坐下,随口问他:“喝点什么东西?”王先生循惯例回答:“随便,随便!”
请问:
1.中国人喜欢说随便,真的是随便怎么样都好吗?
2.李某应该怎样回答,才算合理?
3.王先生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4.万一有新的变数产生,又该如何调整?
5.如果王先生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我们会如何反应?若是并不重要,又会如何反应?
请把您的高见简要地写下来。
1.李某听见王先生说随便,当然心里有数。中国人的“随便”,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随随便便,因为它至少具有三种含义:
第一,客人不知道主人这里究竟有什么好东西,猜来猜去,反而弄得大家都没有面子。
第二,让主人自己衡量,好好斟酌,把合理的东西拿出来,这样才显出自动自发的诚意。
第三,客人根据主人拿出来的东西,可以估量出自己在主人心目当中占有的地位,才能够充分了解彼此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来决定采取哪一种谈话的方式。
2.李某既然明白对方的心意,便暗自思量:家里还存有半瓶XO,但是,讲好张总经理下一次来的时候要好好喝几杯,当然不能拿出来。
而且,像王先生这样的朋友,论交情很不错,可是在利害关系方面,似乎不能够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张总经理相比。于是李某断然决定,泡一壶乌龙茶请他。
3.王先生满心欢喜,主人的确有诚意,并没有真的随便倒一杯白开水给他,也没有相当随便地拉开冰箱倒一杯冰红茶充数。
承蒙他看得起,给我冻顶乌龙茶喝,可见在主人的心中,我王某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中国人心里高兴,所有的乌龙茶都是冻顶的;如果不高兴,一切洋酒也会变成本地酿造的假冒品,要不然就是别人送的,用不着感谢。
王先生很高兴,觉得主人十分热忱,自己也就开怀畅谈了起来。
4.谈着谈着,门铃又响了。李某打开门一看,糟糕,来的人竟然是刚才想起的张总经理。
“欢迎,欢迎!请进,请进!”嘴上嚷着,心里也忙着:张总提前光临,大概是想起那瓶XO,这下该怎么办才好?
“总经理,这是我的老同学王先生。”
“请坐,请坐!”
一阵寒暄,李某已经想好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大声地喊叫太太:“惠君,我刚才找了半天,你到底把那半瓶XO藏到哪里去了?”
太太毕竟是同居人,十分有默契。马上听懂先生的话意,也大声地回答:“我昨天清洗厨房,怕把它弄脏,特别藏起来的。”
声到人也到,太太手中拿着XO。李某准备好酒杯,顺手接过酒瓶,笑嘻嘻地人各一杯。然后又大声告诉太太:“既然酒找到了,那鱿鱼丝跟牛肉干呢?”
于是大盘小盘一起出现,总经理很有面子,王先生也很高兴,因为自己也沾了光。
5.王先生对主人若是十分重要,相信主人早已打听仔细,王先生喜欢哪一种饮料,并且早就准备妥当,不敢再问“喝点什么东西”?如果并不重要,主人问是问,却一点儿也不在乎,很可能话刚问完,不待王先生回应,白开水已经端上来了。
李某大声喊叫太太,这是中国人的绝招,在人际关系的运作中,具有化危为安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人很有意思,都知道“两个人如果大声说话,便是讲给其他人听”的道理,而且能够掌握时机,运用自如。
想想看,张总经理提前到来,显然是担心那半瓶XO被喝掉了。如果只顾虑王先生的面子,请张总经理一道坐下来喝乌龙茶,张总心里一定很不高兴:“你以为我真的那么空闲,到你家喝这种粗茶?”
但是王先生来的时候,很聪明地说了一句“随便”,闽南话叫做“请裁”,竟然是文言文,不是白话文。李某听得懂“请裁”的意思,正是“请你自己裁量,看看拿什么东西给我最合理”。当然不敢大意,真的随便拿一杯白开水出来。
当时凭良心也想起这半瓶XO,结果没有拿出来,现在张总一到,立刻改喝XO,将来传扬出去,岂不变成十足的马屁精?
不拿不行,会气煞张总;拿也不行,王先生面子受损,一定到处抱怨,把自己形容得势利又现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总算让一句大声话解决了。
王先生听说李某“刚才找了半天”,一颗心顿时安放下来。李某把我当成好朋友看待,刚才我来的时候,已经有意思把XO拿出来,只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原来是李太太“怕把它弄脏,特别藏起来的”。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阿Q精神,管他怎么说,至少不会大小事情都看不开,动不动就要闹自杀。
张总经理更是开心,王先生是主人的“老同学”,再怎么交情深厚也喝不到XO,还是我这个老总行,哪怕是“特别藏起来的”,到了紧要关头,也该及时显露出来。
当然,最开心的,莫过于李某夫妇,真的是夫唱妇随,十分有默契。夫妇之间的一问一答,搭配得天衣无缝,把原本非常尴尬的场面,一下子化解开来。所有的人,都觉得圆满,岂非一大乐事?
中国人讲求“和为贵”,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西方不同。主要的差异,在于西方人解决问题,以科技知识为工具,拿宗教信仰做背后支持的力量。他们相信“知识即力量”,也相信“信主得永生”。前者来自希腊传统,后者得自希伯来精神,形成现代西方人的“二希”途径。
中国人则自古以来,发展出另外一条“追求极大和乐”的“和谐”途径,用和谐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实际上,了解中国人性格的人,就很容易看出“中国人太喜欢争,而且一争起来往往不择手段,多半不遵守游戏规则”,所以不能鼓励中国人竞争,却应该走出“不争之争”的道路,“用不争来争”,“以让代争”,也就是在“和谐”当中化解“恶性竞争”,以免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
对于那半瓶XO而言,张总经理、王先生和李某都是竞争者,如果摆明的胜利者属张总经理,那么王先生的面子必然挂不住。依据“中国人有仇必报,而且报复期特别长”的定理,将来受害者一定是李某自己。
若是为了顾虑王先生而委屈了张总经理,后果如何,更是不必多费口舌,中国人心里都很明白:吃不了兜着走。
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对中国人来说,讨好他总是没有错的。这种存心讨好的心理,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第一,中国人很不容易讨好,常听说“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他还会嫌咸”,可见一斑。
第二,中国人警觉性很高,十分提防人家讨好他,老是觉得“他不可能无缘无故对我这么好,是不是在动什么脑筋”。
还有,中国人一旦发现人家存心讨好他,不是谢绝、不领情,便是吃定他,丝毫没有情分可言,两者对讨好的人都是不利的。
喜欢被人家讨好的人,最后被小人包围,拖累了自己。喜欢讨好别人的人,由于讨好所有的人,结果等于没有讨好任何人,势必采取押宝的方式,押对了固然可以得势一时,但终究会败下阵来。而万一押错了,徒然费尽心机而毫无所得,亦将会悔恨不已。
喜欢被讨好和喜欢讨好人,既然都缺乏实质利益,中国人明白道理的,当然不屑为之。
不以“讨好”的方式,不抱“讨好”的心情,却能够得到他人的欢迎,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自己牢固的位置,这才是我们人际关系的精髓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便是“在圆满中解决问题”。
知识很重要,但是知识之外,人际技巧也很重要,如何既和谐又能够圆满解决问题,便是在知识之外,还需要一些艺术气氛。
王先生来了,主人李某在心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便顺手倒一杯白开水给他,不久张总经理到来,李某将何以自处?
中国人问一句:“喝点什么东西?”显然是随时可以适应环境的埋伏。
就算只倒一杯白开水,也应该说:“开水还没有开,先来一杯凉白开,好吗?”将来翻转就会顺利得多。
李某聪明,王先生也实在不含糊,什么话都不回答,光说“随便、随便”。
试想王先生不经意讲出“来一杯茶吧”或者“有咖啡吗”这一类的话,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场面?
“随便”绝对不是含糊,而是“在和谐中找到合理”的一种代名词。中国人如果真的随随便便,一定没有前途。
大声问太太XO在哪里,不能存有讨好任何人的意图,才能够成功地达成任务。
因为存心讨好王先生,李某就不会想起那半瓶XO,或者当王先生来临时就拿出来,心想张总经理来时,再买一瓶也不迟。存心讨好张总,就不会兜圈子,直接拿出来。
鱿鱼丝和牛肉干出场时,王先生竟然也不会起疑,更是和谐的气氛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威力。
……
序
前言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特性
第一章 基本的理念
导言
和谐绝非讨好
看开而非看破
圆通绝非圆滑
尊重而不盲从
第二章 工作的原则
导言
流汗不流血
做事不坐牢
卖力不卖命
争气不争功
第三章 沟通的现象
导言
先说往往先死
不说也是会死
最好说到不死
行动胜过语言
第四章 沟通的真谛
导言
三大特色
上下界限
要用看的
不说好话
第五章 人我的分寸
导言
弄清楚对方是谁
小心才不会上当
凡事求自己合理
当心“程咬金”系统
第六章 两可的拿捏
导言
错的骂,对的也要骂
听的骂,不听的也骂
不让不好,让也不好
自己应该合理坚持
第七章 是非的判断
导言
是非很难分辨
怎么说都有理
让制度背黑锅
圆满中分是非
第八章 凌乱的秩序
导言
乱中才能看出理来
凌乱正是情的交流
不明言启发有心人
部属应该适时请示
第九章 会商的技巧
导言
会而不议
议而不决
决而不行
由情入理
第十章 合理的兼顾
导言
好不好都犯忌
听不听都可以
找不找都不行
罚不罚都有理
结语中国人的包装哲学
……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