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燕大得到这块地时它几近废墟,但这块地可谓历经了沧桑,见证过兴亡。燕大从陈树藩手中得到的土地主要是睿王园,又叫墨尔根园("睿"字满语为"墨尔根"),是清初摄政王多尔衮的后代睿亲王仁寿的居所。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睿王园也遭到了破坏,之后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时还曾从这里拆过建筑材料。大概到1881 年,睿王园就只有"临风待月楼"一座较大建筑物了,侯仁之先生认为,当时这个建筑便处于现在的临湖轩位置,临湖轩前面的一对白皮松,也应该是在临风待月楼初建时就已经栽植下来的。[1]后来,又发生了1900 年八国联军再次火烧圆明园事件,到1922 年燕园开始建设时,原来的临风待月楼应该已经不见了,园中的慈济寺也只剩下一座山门。庆幸的是这个山门被保留了下来,这也是追溯历史的又一坐标。睿王园再往前追溯,便是淑春园。在乾隆把淑春园赐给和珅之后,该园的大规模建设便开始了,水田被改造为湖泊水系,园林建设也颇为用心。但也正是淑春园,成了和珅大罪二十款中的第十三款:"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1] 据奉命查抄和珅家产的永锡等人奏折称:"全园房屋1003 间,游廊楼亭357间。"[2] 可想当年淑春园的亭台楼榭、湖光山色是何等奢华。直至嘉庆四年(1799),淑春园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较大、西部较小,东部赐给了乾隆第十一子永瑆,丰绅殷德和十公主留住在西部。1823 年,在永瑆和十公主相继去世之后,按惯例淑春园被收归内务府所有,之后才赐给了睿亲王。其实,燕园里的古园最早可以追溯到的是明代米万钟的"勺园",勺园不仅是燕园中开辟最早的一块园林,也是海淀园林开辟的先驱。相对于睿王园来说,勺园的名气要大得多,难怪很多人认为燕大最先买的校址是勺园。关于勺园的历史,曾任燕京大学教务长的洪业作过考证。洪业又叫洪煨莲(英文名:William),是侯仁之先生的老师,[3]他23 岁赴美留学,五年内拿了三个学位,他言辞流利、文采斐然,英文好到足以让大多数美国人羡慕,且兼通中西、风度翩翩。洪业1921 年接受了燕京大学聘约,并在回校任教之前被邀与燕大副校长亨利·W. 鲁斯(又名路思义)在美国为燕京大学筹款一年。[1] 回到北京后,历史学出身的洪业开始搜集关于燕大新校址一带的书籍、手稿、诗词、绘画。他于1928 年写作的第一篇考证文章便是关于两块在燕大校址出土的明朝墓志铭——《明吕乾斋吕宇衡祖孙二墓志铭考》,由出土的墓志铭也可确认,燕大校址的一部分原是明朝米万钟画过的勺园,洪业还买到了这幅画,而且把画及关于勺园的文件收集在一起出版了。[2]据考证,勺园是米万钟在1612 年开始构筑的。米万钟作为万历年间著名书画家,与董其昌号称"南董北米"。他虽是北方人,但十余年的南方宦游经历对他的园林建造影响至深,他巧妙地运用了水,并且园林的设计体现着他的性格和处世之道。这个园子竣工后,其盛名已经超过了米万钟的书画,园林的名字也与它的设计一样呈现美感:因为园中只取了海淀一勺之水,也因为他认为"勺"是形容米氏家族的一种合适的容器,他把新园命名为勺园。之后不久,李伟在勺园西侧建立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园子……两个园子都很漂亮。据说明朝的一个内阁大学士曾这样赞扬他们高雅的品位:"米园不俗,李园不酸"。明朝灭亡以后很久,李园早已成为皇家园林[1],而米家依旧其乐融融地居住在勺园。[2]历史上关于勺园的记载甚多,康熙年间还曾在勺园的旧址上重建了弘雅园,根据洪业的《勺园图录考》记载,这里曾做过贵族积哈纳(郑恭亲王)的府邸,之后便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改作"集贤院",供从城里赶来的文武官员上朝前后落脚。关于这片园子的历史,有一个很值得回忆的事件,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乔治三世第一次派遣特使马嘎尔尼出使中国,企图修改通商章程和在北京派驻公使。为了便于马嘎尔尼在圆明园朝觐,清廷特地为使团在海淀预留了一处住所,这处住所就是弘雅园。[3]虽然在1920 年燕京大学最先获得的校址以睿王园为主,并不包含勺园旧址,但是勺园很快也被购入,并且一直是燕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名称也一直保留至今。现在,北大图书馆中还藏有米万钟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手绘的《勺园修禊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