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全书》:
在时间的河流里,我们回溯到明朝末年转人大清初年的入冬时分,那个动荡不安的交接时代,去发现一个有关家族迁徙的重大节点。
有一天,潮州迎来了一位客人,他叫李怀功,字明山。李明山带着他已经疲乏的家人们,踏上了这座古城——潮州,落脚在距潮州不远的海阳县城内北门面线巷。正是这位读书人,为潮州的未来辉煌之路埋下了一颗闪光的种子。李明山,便是李嘉诚的先祖。
李明山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河南秀才,满腹才学。然而,天有不测,河南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李明山决定举家南迁福建莆田。在莆田,他开办了一个小私塾,凭着微薄的收入安定了下来。然而,在这个战乱不断的年代,莆田也难以幸免,频繁的战乱让李明山不得不再次跋涉迁徙。而这一次,他选择了浙江潮州。但不幸再次降临,长期跋涉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就在落户潮州的当年冬天,李明山病死了。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其后辈们个个通书知理,在书香的熏陶下不忘读书修性,学问不逊祖辈,并渐渐在潮州扎下了根。
关于李氏家族的潮州世系,我们略知一二。在目前已有的关于李嘉诚传记类资料中,中国作家出版社曾出版发行过的《李嘉诚传奇》(夏萍著)一书中曾十分详细地描述了李嘉诚在潮州的世系:李氏家族自一世祖李明山起在这块土地(粤东潮州府海阳县)上居住了约有十代,其中经历了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四世祖李仲联、五世祖李世馨、六世祖李克任、七世祖李鹏万、八世祖李起英及李晓帆,传至九世有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父亲李云经、叔父李云松,直至李嘉诚恰居第十世。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时传为佳话。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明证。至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也就是晚清将要结束的前一年,八世祖,即仅17岁的李晓帆不负父望,考上秀才,堪称当时潮州城的奇闻。李鹏万去世以后,李晓帆在潮州附近的澄海县开办了一家民办学校。他是粤东地区最早废除八股、提倡白话文的贤明之士之一。同时,李晓帆还积极声援支持学生集会,是李氏家族有史以来第一个走出书斋参与社会运动的知识分子。晚年的李晓帆以读书和治学为其最大的乐趣,同时仍然关心时事,勉励学生运动。到父亲李云经这一代,李氏依然以读书为正业。
李云经走的正是李氏家族很多人走过的执教之路。
关于李氏家族,曾有人赞道,李氏数百年来人文鼎盛,民风淳朴,英才辈出,真可称为簪缨世家,文采风流。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
在书香世家,读书毫无疑问是唯一的正途。李氏家族的一名名成员正是在这种熏陶里,世世代代都遵守着祖制,走着亘古不变的路。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家人恪守着这个信条,哪怕再穷,家庭再困难,也要以书明志。直到民国时期的到来,李家悄然蜕变出一个革新者。
1905年,一个令国人兴奋的消息在中国大地传遍开来:中国正式废除了已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千年古制,一朝改废,不知有多少人欢喜,有多少人茫然。当"废科举,立新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时,身在潮州的李氏家族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除了一两个人。
此时,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即使奔走疾呼,却依然没有忘记以读书授学为主业。另一个人,却在几十年后即将为李氏家族带来另外一束光明,他就是李嘉诚的伯父,留日博士李云章。这位李氏家族里第一次涉商也是家族走出的第一个"叛逆者",可以说给了李嘉诚最初的萌芽教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