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会试两连败
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我们对王鼎的叙述,选择从乾隆五十八年开始。这年伊始,从未离开过家乡的王鼎,已然行进在前往京师的应试之路上。多年苦读,终于得中举人,有了进京会试的资格,王鼎当与大多数举子一样,信心满满,渴望着连捷进士。连捷进士,是说在中举的第二年就考中进士,许多读书人都梦寐以求,有此殊荣和幸运者也不算少。王鼎从来不是一个特殊有幸的人,接下来两赴春闱,都遭遇了失利,铩羽而归。
一、关中的旱情
进入该年的第一天,是谓新岁元日,皇宫自是一派祥和喜乐。年逾80岁的乾隆皇帝在受朝宣表、祭祀、宴赏之余,仍不免想到上年遇灾地区的黎民百姓。作为一个帝王,老迈必然昏聩,老龄化常带来治理上的固执因循,以及对近侍宠臣的过分倚信,也会使他拥有更多的慈悲情怀,更为关注民间疾苦。无论是庄重的祭典,还是盛设的宴集,都会使乾隆帝联想到河南、陕西的灾民,担忧其如何度过年关,如何迎接春荒,一种焦虑涌上心头。这位自诩为“十全老人”的大清皇帝,军事上号称“十大武功”,此际却被豫陕等地的连年荒歉所困扰。不管是内阁还是军机处,都难以为之排解分忧。
新岁第二日,乾隆帝接连颁发两道谕旨,一是延长河南彰德、卫辉、怀庆所属各州县的施赈期限,二是扩大对陕西咸宁、长安等地赈济的规模。两省都因亢旱大面积受灾,生民艰难,王鼎所在的蒲城县亦列名其中。谕旨说:
着再加恩,将成灾八分之醴泉极次贫民展赈两个月,其成灾六分之成宁、长安、乾州三州县极贫,并成灾七分之兴平、泾阳、三原、高陵、韩城、蒲城、武功七县极次贫民,俱展赈一个月。展赈,即放宽赈济的期限。有司将灾情按照惨苦程度列为十分,蒲城县达到了七分,百姓之困乏可以想见。上谕中专门提到“青黄不接之时,小民生计维艰,口食恐不无拮据”,要求地方官员“实力查办,妥为抚恤,毋使一夫失所”,言辞中充满忧急关切。
如此大规模的灾荒,地方财政早已是东拼西凑、捉襟见肘,所能做的很有限。蒲城县位于关中地区东北部,境内多山地和黄土台塬,地势高燥,全赖老天保佑。一旦干旱少雨,收成便会大减,饥民多于其他州县。据县志记载,当年下发“赈银四万五千余两”①,而至乾隆四十八年蒲城已有“五万二千三百七十八户,大小共二十八万二千六百七十三口”②,即使全部分配到饥民手中,一个家庭怕是连二两都摊不上。发放赈银是要经过评估的,如王鼎家之类曾经的大户,眼下虽也穷得叮当响,可家中有贡生、国子监生和举人,怕也不在赈济之列。
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下,一家人为王鼎准备行装,送他往京师参加会试。蒲城距京师2500多里,即便每天抓紧赶路,也需要约两个月。礼部会试例于三月初九开考,此前照例要对赴试举子进行一系列资格认定,点验入闱,各地应试士子要提前赶到,方得从容应试。查礼部事例,各省举子应是由布政使司安排集体进京,“起送会试”也有着明确的时间规定,“山东、山西、河南、陕西限十一月起送”。王鼎随陕西试子团早早动身,于路说说笑笑,同时切磋学问,倒也不寂寞。
最大的难处当然是钱。家庭穷困多年,家乡受灾到了这番光景,又如何筹措盘缠?好在去年乡试得中后有一些赏银,清廷也为应试举子制定出相关资助和优惠政策:视路途远近,发给一定数额的路费③;边远省份应试者允许驰驿,即使用驿站的马匹;雍正二年始还向进入考场的试子下发银两,后又赏给下第举人盘费;乾隆后期特许途中以“礼部会试”小黄旗标识。清朝待应试士子不可谓不厚,计虑也算周到,但还是想不到有的举子过于贫穷,即便有了这些优惠措施,仍然困难莺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