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诗余》一卷。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从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负责西北边防,使西夏的敌人不敢轻易来犯,被称为“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
他少年时就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后来又把它写在《岳阳楼记》中,至今为人所传诵。像这样一个立志高远,又身负一方安危,受到朝野重视的人物,照一般人想来,一定是面目严峻、神态凛然,使人望而生畏的吧。然而他在所写的词中,却完全不是这种人物。不但他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使人看到他柔肠婉转,便是描写边塞风光,也丝毫不似一个望高威重的统帅。表面一看,是很有些奇怪的。
这首描画边塞风光的《渔家傲》,其实在当时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了。魏泰《东轩笔录》便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按,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按,欧阳修谥号)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
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其实很难说。欧阳修这首《渔家傲》不见于他现存的词集中,固然可以说是结集时偶有遗失;可是欧阳修自己就写了不少内容并不那么昂扬奋发的词,怎么好去讥讽范仲淹,并且还有意同他唱对台戏呢!所以魏泰的记述颇难使人入信。不过也确实反映了某些人的看法,以为不应写得如此衰飒,尤其是身为主帅的人。
范仲淹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性和守边将士强烈的责任感。整首词紧紧围绕一个“秋”字,纵横上下地描绘了一幅严凝萧索的图景。将士们不是在战斗,而是长期戍守,生活平板枯燥,环境萧瑟荒凉,然而守卫边防的责任却十分沉重。因而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作为主帅的范仲淹,看出了将士们这种心情的复杂,在他的笔下也就恰好反映了这种复杂。
这是一幅“边塞秋风图”。那形象的强烈真是使人读了久久难忘。
不妨看看这段动人的描绘:
边塞的秋天是个异样的秋天。一到这时节,南归的雁儿便连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塞上特有的边声——西风的呼啸,驼马的嘶叫,兵士的吟唱,草木的繁响,还衬上悲凉的号角……把秋天的气氛渲染得严凝肃杀。
四面耸立的都是高山,山脚沉重地横着茫茫的烟雾。太阳很快就沉落下去,剩下一座孤城更显得伶仃孤立。城门于是紧紧地关起来。
寒冷和孤寂构成一股迫人的气氛,让人感到难受。单靠一杯酒是抵挡不了的,思乡之念不断地涌起来。
然而,一想到守边责任的严重,敌人侵犯随时都可能发生,思乡之念又一下子压下去了。回乡不得,因为责任还没有完成呵!
夜已深了。在“万帐沉沉”之中,大家都没有睡着。将军抚循着头上白发,有些战士还偷偷拭去思乡的眼泪。外面是一片银也似的白霜,只听得慢悠悠的羌笛声在旷野中回荡……
多么感人的一幕!它不仅写出了边疆的典型环境,还写出了这种环境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它是一页真实的历史,没有造作,没有粉饰。而更重要的是,只有深知将士的甘苦哀乐的统帅,才有与将士同样亲切的感受,才写得出如此动人的篇章。试想想那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主军者吧!
边塞也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情调。作为坐镇一方的主帅,难道不应该写那些使人感到昂扬奋发的事物吗?这样发问当然是有理由的。但是,作为一军的主帅,就不可以描写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士心情的矛盾复杂吗?这样的反问又是同样有理由的。我们没有权利指挥作者只能这样写而不能换一种笔墨去写。
范仲淹这首词,渲染塞外秋来的气氛很有特色。你看他在开头那句点出时间、地点之后,立刻运用他那捕捉形象的大笔,先写天上的雁群,写一队队雁群正在结队匆匆南飞,便已使人感到一种浓重的袭人而来的秋气。跟着写四面边声。这边声,正如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说的:“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进一步加重了这个特定环境的特有气氛。然后,作者才把焦点落在那座“孤城”上面。这孤
城,正被包围在千山万峰之中,黄昏日落,暮烟横带,一片凄冷。而远戍的军士,正是在这样的一座孤城中艰苦守卫着边疆的。
在上片,作者是用大笔来进行渲染,虽是寥寥几句,却已给人鲜明的印象;而且,在整个景色的描画中,还分明透出作者的感情:那离去的鸿雁,分明带动下文“家万里”的乡思;那四面的“边声”,又正是下文“人不寐”的伏脉;“千嶂里”紧闭的“孤城”,更不能不引起征人“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感叹了。上片的“景”预伏着下片的“情”,上下片之间便有潜脉暗通,从而浑融一体。
下片以抒情为主,然而,作者未忘形象的刻画。你看,“浊酒一杯家万里”,人物的形象与感情同时传出;“将军白发征夫泪”,更是一组带着强烈感情的人物特写。“羌管悠悠霜满地”七字,是“人不寐”的有力烘染。所有这些,都使整首词赋情深厚,气氛强烈。这正是此词之所以获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
作为北宋的著名词人,范仲淹是当之无愧的。就让我们从他开始,对宋词园圃中那些“小白长红”——各式各样奇花异草,来一番概略的然而又不无主观取舍的巡礼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