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名家批注道德经》:
[译文]“道”这种东西可以表述出来,但表述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也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可以称它为“无”,因为它是天地的本始;也可称它为“有”,因为它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因此,从欲望消解的角度,能够揣摩出它的奥妙;从功利性的角度,可以探寻它的踪迹。
这二者实际上出于同一源头而名称不同,它们都是很玄秘的,它们玄秘至深,这正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源头。
[读解心得]老子触及了一个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即“名”。与“名”相对立的概念是“实”。“名”与“实”之争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名”与“实”之争甚至产生出一个哲学流派——名家,也是百家中的一家,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逻辑的内容。相传战国时期有个叫公孙龙的人,他想牵着马过关。但当时国家有规定,不允许将马带出关外,公孙龙牵着马走到关口时,有守关人拦住他说:“不能把马匹带出关外。”公孙龙回答说:“我牵的是白马,并不是马,白马不是马,规定中说马不许出关,并没有说白马不许出关。”公孙龙巧舌如簧的辩解最终使他牵着白马大摇大摆地出关去了。名家的这段“白马非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
老子认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其实“有”与“无”实际上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确实惊世骇俗,但其意蕴深邃超远,也不是西方的“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能简单涵盖的。老子的“有”与“无”只能说玄之又玄,只可意会,难以言表,的确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道”中同时又包含了“无”和“有”。
他认为可以通过“无”和“有”两种方法去认识“道”。“常无欲以观其妙”中的“观”是认知的意思,“其”代指“道”,意思是从“道”的本体“无”为切入点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奥妙精髓。“常有欲以观其微”从“道”的作用“有”人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广大精深。
相对物质匮乏的古代社会,人们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许多人都能从“无”的角度为切入点去感受世界,认知世界,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但实验科学却相对薄弱。古人常以哲学、数学的方法去感悟事物和真理。因为哲学是起源于哲学家的感悟,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的一套理论去认知世界,并没有实践作为基石。数学也与哲学相类似。所以老子认为首先用感性的方式去认知世界,就会得到“妙”也就不足为奇。同时对以“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老子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并没有一味地否定。不仅没有否定,而且郑重其事地把它写在了第一章,他说的“常有”,按通俗意思讲即是使用实验科学的方法,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方法,用实践为基础的手段去认知世界,就会得到“徼”。不过可惜的是,后人却太重视以“常无”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而忽视以“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
[经典事例]孔子问礼春秋时期,孔子苦苦研究关于礼的学问,可是始终得不出结果。后来,他听说老子知识渊博,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已经悟得“天道”。孔子就作出决定,要拜访老子。
他到达了周朝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老子见孔子来访,便主动问道:“我听说,你如今已经成了北方有名的贤者,但不知道你现在是否已经悟得了‘天道’?”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悟得‘天道’。
”老子又问道:“那么,你是用什么方式去探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说:“我一直钻研‘礼、仁义’,我是以制度教化来寻求的。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年的时间了,可是,我还是没有悟到。”老子又问:“你又是如何继续去寻求的呢?”孔子回答说:“我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之中寻求的,已经有十二年了,可依然一无所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