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第3版)
0.00     定价 ¥ 48.00
湖南大学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2573813
  • 作      者:
    编者:赵义山//李修生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第三版)》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文学史,其年代自先秦至晚清,其编纂方法则依文学体裁及其发展历史为板块结构,共分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四卷,构架具有创新性。包括散文、赋、骈文三编,作者就这些文体的起源、体式特点和历史发展作了追本寻源、索微钩玄的探讨。其资料搜集、选择均颇见功力,分析深入浅出,十分适合其高校教材的定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章秦汉的散体文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秦二世而亡,天下复归大乱。经数年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天下又归一统。秦汉时期,散体文的发展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第一节雄视百代的史传散文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巨著,也是一部雄视百代的散文杰作,代表着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班固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家杰作,成就也很可观。
  一、《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130篇,52万多字。作者司马迁(前145一约前90),字子长,西汉中期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他的一生,大约与汉武帝相终始。其先代“世典周史”,父司马谈,武帝时曾作太史令,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司马汗10岁开始诵读“古文”,并师从当时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开始游历各地,几乎行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到之处,注意考察山川形势、历史、传说和风俗人情。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史记》。天汉二年(前99),因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他辩护,触怒武帝,被下狱治罪,惨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任由宦官担任的中书令。司马迁虽然愤不欲生,但仍忍辱含垢,发愤著述,于征和元年(前92)基本完成《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此后他便销声匿迹,事无可考。据今人推断,大约卒于征和三年(前90)。
  《史记》集先秦史传文章之大成,为后世史家之典范,承前启后,光耀千秋,无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述其写作《史记》的意图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即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通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成一家之言”,即借写此书表达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这三个方面,分别体现了司马迁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史记》的散文艺术成就辉煌,影响极大。
  首先,它以写人为中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画廊。司马迁在“实录”前提下,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通过对人物言行和活动场面的具体、生动描写,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富于故事情节,冗满戏剧冲突,不乏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因而比先秦的史传更具传记文学性质。《史记》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近百,如项羽、刘邦、陈涉、张良、张仪、苏秦、韩信、李广、廉颇、蔺相如等,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代表。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上编  散体文
第一章  散体文的产生、发展与体式特征
第二章  先秦史家之文
第三章  先秦诸子之文
第四章  秦汉的散体文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散体文
第六章  隋唐的散体文
第七章  宋辽金元的散体文
第八章  明清的散体文

中编  赋
第一章  赋的起源和分体特征
第二章  赋的兴盛期——两汉
第三章  赋的演变期——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赋的全盛期——唐宋
第五章  赋的复古期——元明清

下编  骈文
第一章  骈文的形式、发展及体式特征
第二章  魏晋骈文的成熟与南北朝骈文的鼎盛
第三章  唐代骈文的律化与散化
第四章  两宋骈文的新变
第五章  元明骈文的衰落与清代骈文的复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