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地球科学概论(第2版)
0.00     定价 ¥ 48.00
湖南大学
此书还可采购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8028066
  • 作      者:
    编者:杨树锋|责编:秦瑕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们日益关心地球的一些基本概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作为自然科学学科之一的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大气与海洋学等不同分支学科。本书重点论述了与固体地球有关的地学内容,涉及地球的结构与基本特征、矿产资源与应用、环境地质与防灾减灾,对其中有关的地质现象、形成机理、演化历史及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等问题,给予了相应的阐述,有助于人们认识地球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地质规律。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地表性质
  在这以前,我们所讨论的是这样的日射值,即似乎它们所影响的地表是一个均一的表面。就世界而言,地表的基本差别在于水陆表面之间。
  物质比热的定义是:将1g这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C能吸收(或放出)的数量,海水的比热为0.94,花岗岩的比热约0.2。换句话说,为了提高与陆地同样度数的温度,水必须吸收l:ls地表几乎多4倍的热。因此,陆地表面增热比水面迅速、强烈。另一方面,当热源中断时,陆地冷却也比水面迅速。
  其他一些因素使这种差别更加明显。密实的地球是不良导体,因此其表面一薄层增热较强烈。地球不透明,而水却能让太阳光穿透到较大的深度,所以在较小程度上影响较多的水。在水面以下15~18m处可以探测到温度的日波动,但是在地面14T/b~lm处才能测到这种变化。水面能发生蒸发,这是一个冷却的过程;通过水中容易形成的对流所引起的混合作用也发生相当多的热量传输。水反射大部分太阳光线(可与抛光的银器相I:IS,它们在最炎热的太阳下也较凉,因为它们反射95%的光线),而颜色较深的地表物质吸收较多的光线。一张落在雪地表面的黑纸,几小时后就会下沉几厘米深,因为它吸收了热量,从而融化了周围的雪。雪地反射大部分光线,因而滑雪者在耀眼的阳光下变为青铜色时,白雪却依然存在。极地冰帽实际上是极好的反射场。达到单位面积地表的总太阳辐射与被反射量之比(用小数或百分率表示),叫做反射系数或反射率。从宇宙空间看到的地球平均反射率(还包括云的反射率)约为0.4,即太阳辐射的4/10被反射回宇宙空间。地表的反射率从暗色土壤的0.03到雪地的0.8不等。光线近乎垂直时,水的反射率低(约为0.02),但是角度小的倾斜光线反射率较高,草地反射率大约为0.25。
  干沙土比热小,在表面处增温迅速,尽管土粒之间所含空气具有绝缘作用,使热量被保留在地表。因而地表以下仅几厘米处沙子温度即可能低15。C之多。沼泽地或积水的土壤,起类似于水面的作用,森林通过形成树荫减轻增热作用。小气候学提供了关于这些变化的许多实例。试比较1925年6月在索尔兹伯里平原测得的下列各种地表面上的气温记录,树荫下(空气)22°C、裸地35.5℃、碎石路43℃、草地29℃、沙35℃、碎砖31℃。
  陆地和水面差异增热的气候学结果导致了日对比和季节对Isis。夏季夜晚一定体积的水因射出辐射而降低的温度仅为同体积土地的1/4。因此,水面的温度日较差小得多。
  上升暖气流当地球表面的增热局限于一个“热点”(如茂密植被中的一条道路、一块柏油或裸露地面)上时,这里的上升气流称为上升暖气流或“对流单体”,鸟类和滑翔机驾驶员可借助这种气流上升。上升气流生成时,似乎是呈涡流圈的形式,圈内为辐合的旋转气流。热点和热点形成的上升气柱很少是连续的,通常上升暖气流由猛烈上升空气的单体或“泡”组成。在处于反气旋条件下的温暖而无风的日子里,确实可能存在一些稳定的上升暖气流源,但更为常见的是,在近地面空气(它不时“激发”出热气流)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扰动带。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  地球科学的特点
上篇  固体地球科学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起源
第三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第二节  地球的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  地球的重力场
第四节  地球的磁场
第五节  地球的电性
第六节  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第七节  地球放射性与内部的温度和能量
第四章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及其意义
第一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第二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第三节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第四节  地球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一节  矿物概述
第二节  矿物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矿物分类和重要矿物简介
第四节  矿物的识别和利用
第五节  岩石概述
第六节  火成岩
第七节  沉积岩
第八节  变质岩
第六章  岩石圈板块运动与构造变形
第一节  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第二节  板块构造
第七章  生物演化与地质年代学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第二节  地质年代学
第八章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
第一节  矿产资源概述
第二节  金属矿产资源
第三节  非金属矿产资源
第九章  能源
第一节  能源概述
第二节  石油与天然气
第三节  煤
第四节  核能
第五节  地热资源
中篇  表层地球科学
第十章  大气及其运动
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
第二节  气压
第三节  风
第十一章  气候与降水
第一节  气候
第二节  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湿度和降水
第四节  气候类型
第十二章  海水运动与海底地貌
第一节  海水及运动
第二节  海洋轮廓和海底地貌
第十三章  海洋资源
第一节  海洋资源开发
第二节  海岸带的开发
第十四章  大陆地貌与陆地淡水资源
第一节  控制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  外营力地貌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第四节  陆地淡水资源
第五节  重要的淡水资源——地下水
第十五章  旅游地学资源
第一节  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
第二节  倡导科学旅游势在必行
第三节  我国旅游地学资源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第四节  典型旅游地学资源的成景机制
第五节  旅游地学资源的评价与预测
第十六章  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地质学
第二节  宇宙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第三节  火山灾害
第四节  地震灾害
第五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产生的环境灾害
第六节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对人类的影响
第十七章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人类活动导致重金属元素的富集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第六节  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国际合作防灾、减灾
下篇  数字地球科学
第十八章  “数字地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基本概念
第一节  信息时代与数字地球
第二节  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数字地球的基本框架
第十九章  地球数据的获取技术——地球观测系统建设
第一节  遥感技术
第二节  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数据
第三节  遥感小卫星
第四节  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十章  地球过程的仿真与虚拟实验技术
第一节  虚拟与仿真技术简介
第二节  虚拟技术的地学应用及实例
第三节  虚拟地球系统模型
第二十一章  数字地球的应用示范
第一节  数字地球应用综述
第二节  数字国土
第三节  数字海洋
第四节  数字城市
第五节  虚拟学校
附录  杭州地区地质观察简介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南大学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