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功利主义出现的深层次根源还在于主体人物质性需要的完全被解放。实践主体的物质性需要曾经一度被极“左”观念否定、批判和抹杀,但改革开放以后其得到了重新肯定,并从正面被赋予政治和道德的意义。这样,社会生活的“政治”中心被经济建设中心所取代,实践主体的物质性需要成为意识形态关注的焦点。在价值层面上,否定了“文革”中推行的只强调入的精神需要而否定人的物质需要的极“左”政治观念之后,以往极“左”观念长期抑制了的人的活动的功利动机的能量被释放出来,这种情况下,现实的功利关系就在实际利益原则的作用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价值关系,功利性价值观成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价值观念。
过度节俭的消费或者说是一种“压缩型”的低消费,它最根本的原因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在20世纪之前,人类总的来说生产能力还相当低下,这就使得物质财富来之不易,维持人类生存的生活资料十分匮乏。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人们就只能千方百计地对生活资料实行节约。这样做既能使有限的消费资料维持更多的人的生存,又能向生产过程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物质决定意识,思想反映现实,由此便产生了消费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经久不衰的节俭消费观。而那些过分的节俭行为即吝啬则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体因为缺乏生活安全感而持续原来生活方式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我们现在看来过分节俭的行为在若干年前就是正常的甚至是超前的消费行为,只是社会经济在发展,而人的意识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马上更替消费观念,才使人们觉察有“过时消费观”的存在。所以说,所谓的“吝啬”大部分是意识形态滞后于生产力发展进度的具体表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