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创新方法理论与应用
0.00     定价 ¥ 59.00
长春图书馆
  • ISBN:
    9787030689900
  • 作      者:
    曹杰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用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贯穿TRIZ理论讲解,字里行间透露出主编团队对创新技法娴熟的应用经验及热情的探索精神,新手可摆脱枯燥的纯理论学习方法,若已踏入创新之门则可将自己的实践反过来进行对照寻找再创新之路

展开
内容介绍
《创新方法理论与应用》首先从宏观上介绍创新思维与方法的概念,让读者对创新与创新方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在此基础上,介绍TRIZ理论的创立背景与理论根源;再次,介绍如何通过TRIZ方法对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并分析;接着,在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如何通过TRIZ方法对问题进行诊断并寻求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具体的案例,详细示范TRIZ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创新方法理论与应用》以实用性为主,既有对TRIZ理论的陈述,又兼顾对TRIZ使用办法的详细讲解与示范;同时,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方法的教授,运用知名教育家和学者的名言名句、典型案例等多种形式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用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贯穿TRIZ理论讲解,字里行间透露出主编团队对创新技法娴熟的应用经验及热情的探索精神,新手可摆脱枯燥的纯理论学习方法,若已踏入创新之门则可将自己的实践反过来进行对照寻找再创新之路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创新思维与方法
  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华罗庚
  学习要求
  了解创新与创造的异同,熟悉创新思维的分类与特性
  理解并能熟练运用不同创新方法
  认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重要性及特点
  理解传统创新方法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优缺点
  自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已经前所未有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创新”的概念被提及的频率之高,体现了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需求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对人才的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思维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只有培养创新思维,才能实现思维向能力的转化,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灵活且持之以恒地能够以新颖、有建设性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人们的各种思维中,都会有创新思维出现,创新思维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创造独特成果的过程中对不同信息知识进行组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不是生来就有的,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需要持续的后天培养和实践,并通过人们的总结和归纳形成新的方法,帮助人们解决新的问题。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已经开发了许多创新方法,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检核表法等。这些创新方法是基于帮助人们克服发明创新的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发明创新效果,然而创新效率并不高,且容易受到使用者经验、知识积累量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本书着重介绍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这种创新方法,帮助人们系统地分析具体发明问题,突破思维定式,力求实现传统创新方法与 TRIZ创新理论的有效结合,探索、突破新的领域。
  第一节 创新与创新思维
  人为什么要创新呢?历史上的许多突破性成果,如电灯的发明、飞机的发明等都与创新密不可分。离开了创新,人类将无法持续发展,科技也无法取得进步。创新是由创新思维的过程所决定的,为了取得更好的创新成果,人们对创新思维的特点与类型进行总结与思考,其间所形成的创新思维过程与方式,对人们,尤其是学生的创新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创新与创新思维概念
  (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一词最早来源于《经济发展理论》一书,该著作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J. A. Schumpeter,1883~1950年)撰写,他认为创新是新技术和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条件组合引入生产系统的过程。因此,“创新”一词最早强调了经济行为和活动,虽然现在“创新”已经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但它的核心内涵并未改变,依旧强调经济价值,即“成果效应”,即创造、作品和发明具有市场价值时,才可称之为“创新”。
  为了便于理解,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为创新下一个定义:创新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有经济价值事物的一种活动。在这个定义中,“前所未有”与“有价值”这两个词语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创新。从前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有价值”的事物指的是需要经过现实社会检验的,需要被目标对象接受的,对社会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的事物,也就是说,它必须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例如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等。
  “前所未有”指的是首创性,也就是“第一个”。根据参照对象的不同,它可以是无中生有的,也可以是有中生无的。“无中生有”是一种狭义的创新,它可以说是从0到1的过程,也就是独一无二的原创,例如互联网的诞生、中国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等。“有中生无”是一种广义的创新,它是指虽然已有某项事物,但相对于自身而言是首创的、第一的,实际上是对现有事物的改进。
  对于普通人来说,从无到有的过程可能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人们谈“创新”色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逐步开始提倡广义创新,即“有中生无”。不在于这个解决方法是否曾被他人使用过,而是只要相对于自己来说,是有所突破的,是创新的即可。
  (二)什么是创新思维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首先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与感觉和知觉一样。不同的是,感觉和知觉是当前事物在大脑中的直接映像,而思维是人类大脑中客观事实的性质和内在规律的自觉、间接和普遍反映。
  举个例子,我们抬头看云朵,感叹这朵云像一条小狗。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如果再分解一下: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只是一朵白色的云,这属于感觉认知,是第一信号系统;随后我们进行了思维的过程,这朵云形状特别,在大脑中搜索了很多概念 ,发现这朵云和家里养的小狗很像,因此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在大脑中将这朵云和小狗的形象对等起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也来源于不断提高的思维。
  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指用独特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三)什么是创新思维障碍
  思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沿着一定方向进行思考。创新思维的障碍一是来自“思”,即固执、迷信、偏见等思维惯性;二是来自“维”,即规则、教条、习惯等思维定式。人的大脑如果持续不断地按照一个方向去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惯性。若不断以这种惯性对待客观事物,就会形成思维定式。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式都会影响创新,成为创新思维的严重阻碍。在创新理论中,常见的创新思维障碍被细化为以下五种类型。
  1.感性型创新思维障碍
  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影响,导致所感知的事物与事实本身有所偏差,影响我们所做的决定 ,最终影响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障碍被称作感性型思维。最常见的就是“成见”,即用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观察或描述事物,例如人们不会去想雨伞用来挡雨之外的其他用途。这是因为在心理活动中脑容量有限,大脑会过滤一些记忆以排除被认为无用的信息,尽可能地存储与已存储信息相一致的记忆并自动进行分类,当信息再次出现时,它便以一种简单、规范化的形态出现——即最初的成见。成见虽可以对信息不充分的事物加以充实,但它也会严重阻碍新的信息进行组合。创新实际上就是将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加以组合形成有价值的有机整体的过程,但是大脑中已存在的分类系统——成见会阻碍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合为一体,最终成为感性型创新思维障碍。“贴标签”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感性思维障碍,人或其他事物一旦被贴上标签(如青年、女司机),他人则很难再注意到被贴标签的人或事物的其他作用和价值,无法用全面、客观、公正的立场与视角去看待。
  2.从众型创新思维障碍
  心理学家认为,从众是人们受到群体压力时,决定跟从群体做选择的一种心理。简单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即别人这么做,我跟着别人做就不会错,也不会受到伤害。因此从众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安全感。例如,我们到一个陌生地方,往往会选择顾客较多的餐厅,我们都会这样想:这家餐厅有这么多顾客,那么它的饭菜味道肯定比较好。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被他人感染,并为了降低自己思考的成本,因此会选择从众,即用既简单又高效的从众方法解决问题,而并不会去探索背后的原因,即使我所从的“众”错了,也会有大众和我一起承担后果。
  虽然“从众”听起来真的很安全,然而人类之所以能发展进化、社会之所以会进步,都是因为有“不从众”的少数人,他们信念坚定,敢于质疑,追求真理。洛克菲勒曾说过:“如果你想成功,不能循规蹈矩,而应另辟蹊径。”互联网赋予了公众表达的便利,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但是对于同样的事件,人与人之间也很难保持一致的观点,这就导致社交平台下的评论“斗争”。
  3.书本型创新思维障碍
  几千年来,书本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有了书本,人们可以将他们的知识、教训及观念等传给下一代,让后人少走很多弯路。很多人都认为,读的书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因此就认为一个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初中毕业的人强,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还有的人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和观点就是正确的,如果自己的研究和想法与书本不符,那就是自己做错或想错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想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照书本所说的做,亦步亦趋,照本宣科,凡是书本上没有出现的就不用做,逐条按书本做就一定不会出现错误,这就陷入了书本型创新思维障碍。
  4.经验型创新思维障碍
  经验能够帮助人们快速解决问题,也往往能带给人一种信任感,例如工厂招聘时会选择技术熟练的工人,老中医把下脉就立刻判断出病因并对症下药
  毫无疑问,经验和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然而,它也存在局限性,即它阻碍我们进行创新思考,禁锢着我们的创新思维。人的思维本身包含惯性与惰性。对于新的复杂的问题,人们常常会习惯性地使用过去的经验,没有深入思考其是否适用,这就会使人犯错,面对问题一筹莫展。因此经验需要鉴别,我们要学会运用创新性思维,跳出条条框框,突破经验型创新思维障碍,才能更好地创新。
  5.权威型创新思维障碍
  权威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微则言轻,人贵则言重”。权威型创新思维障碍,指缺乏独立思考,盲目相信权威。该思维障碍形成原因包括: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父母与老师缺乏启发式教育,直接将固化的知识和一些泛化的权威观念灌输给子女与学生,使他们只能习惯并盲目接受。还包括个人崇拜现象,一些人通过网络舆论树立权威形象,并通过这种权威定式控制和左右一些人的思想。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实验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盲目迷信权威的心理:在上课前他告诉学生,学校邀请了一位“著名化学家”为大家分享他的最新发现,这位“著名化学家”拿出一个瓶子,告诉学生瓶子里有一种化学物质,有很奇特的味道,并让能闻到这种奇特味道的学生举手,不久,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但实际上,瓶子里装的是毫无味道的蒸馏水。事实上,权威只是在某一阶段、某一领域、某个范围内是正确的,并非适用所有问题,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在创新的道路上,盲目迷信权威,则无法取得成功。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与类型
  (一)创新思维特点
  创新思维既具有一般性思维的某些特点,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多向性指的是创新思维不受传统思想约束,我们不能仅单方面地思考,而是应该打破常规,开放信息、开放观念,全面地、多渠道地、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拥有奇妙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多向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推动世界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发挥并运用好想象力,才能实现创新。创新思维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突破原来的思维框架和思维定式,是一种无阻碍的信息交流过程。在思维加工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思路受阻,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会让思维延迟判断,调整思路,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不同可能性,产生合适的新方法。
  2.创新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顾名思义就是独特、新颖、有创意,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于常规思维,创新思维有很大的跨越性,省略了思维步骤,具有明显的跳跃性。创新思维强调想法上的求新求异,偏离传统、与众不同,它需要对传统进行批判、破坏甚至颠覆。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会不同于常人,探索鲜有人涉及的领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产生崭新的思维成果。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创新思维与方法 / 1 /
第一节 创新与创新思维 / 2 /
第二节 常用创新技法 / 16 /
第三节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 36 /
第二章 TRIZ理论基础 / 42 /
第一节 TRIZ的起源与发展 / 42 /
第二节 TRIZ的思维方法 / 49 /
第三节 TRIZ应用及发展前景 / 58 /
第三章 问题描述与分析 / 61 /
第一节 问题的发现和描述 / 61 /
第二节 系统功能分析和裁剪 / 66 /
第三节 因果分析 / 85 /
第四节 资源分析 / 91 /
第四章 问题诊断与解决 / 100 /
第一节 问题诊断 / 100 /
第二节 矛盾分析 / 101 /
第三节 发明原理 / 110 /
第四节 物场分析 / 118 /
第五节 科学效应知识库与最终理想解 / 128 /
第六节 S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 136 /
附录 40个发明原理内涵及实例 / 147 /
第五章 TRIZ方法应用 / 156 /
第一节 TRIZ解决问题的流程 / 158 /
第二节 TRIZ应用实例 / 161 /
主要参考文献 / 180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春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