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1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3
二、我国养老服务现状/ 10
第二节研究意义/ 14
一、理论意义/ 15
二、实践意义/ 16
第三节研究方法、内容及逻辑框架和可能创新点/ 21
一、研究方法/ 21二、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23
三、研究的创新点/ 24
第二章研究文献综述/ 27
第一节“医养结合”研究文献概况/ 27
第二节国外文献综述/ 29
一、美国商业保险护理制度研究/ 30
二、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研究/ 31
三、德国社会保险护理制度研究/ 32
四、国外养老服务评价/ 34
第三节国内文献综述/ 35
一、老年健康重要性研究/ 36
二、“医养结合”概念及内涵研究/ 37
三、“医养结合”功能研究/ 38
四、“医养结合”必要性研究/ 38
五、“医养结合”现状及问题研究/ 39
六、“医养结合”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七、“医养结合”制度实现路径研究/ 42
八、“医养结合”制度内容相关研究/ 44
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研究/ 44
十、“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46
十一、“医养护”一体化必要性研究/ 48
十二、“医养结合”发展政策建议研究/ 49
十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 50
十四、建立“医养结合”型护理机构研究/ 52
十五、建立中医特色养老机构研究/ 53
十六、国内“医养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 55
十七、养老服务“互联网 +”信息化网络建设研究/ 57
第四节文献研究评析/ 58
第三章“医养结合”相关概念解析及理论基础/ 62
第一节“医养结合”相关概念及内涵解析/ 62
一、人口老龄化/ 62
二、家庭养老/ 65
三、社区居家养老/ 66
四、机构养老/ 68
五、空巢老人/ 69
六、失能老人/ 70
七、医养结合/ 71
八、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72
九、“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 74
十、长期护理保险/ 76
十一、临终关怀/ 77
第二节“医养结合”相关理论基础/ 78
一、健康老龄化理论/ 78
二、积极老龄化理论/ 80
三、社区照顾理论/ 82
四、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85
五、马斯洛需求理论/ 87
六、新公共服务理论/ 91
七、非政府组织理论/ 92
八、全面小康理论/ 94
第四章我国养老服务政策梳理及理念变迁/ 97
第一节1999―2020年养老服务政策梳理/ 98
一、历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老龄工作的部署及政策评价/ 98
二、从历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梳理老年政策及评价/ 101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国务院关于老年服务的政策及评价/ 103
四、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关于老年服务的政策及评价/ 103
五、民政部关于老年服务的政策及评价/ 103
六、国家卫计委关于老年服务的政策及评价/ 103
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老年服务的政策及评价/ 103
八、老龄相关部门关于老年服务的政策及评价/ 103
第二节我国养老服务的理念变迁及制度趋向/ 137
一、养老服务孕育期:1951―1978年/ 137
二、养老服务探索发展期:1978―2000年/ 138
三、养老服务体系化建设期:2000―2015年/ 138
四、“医养结合”期:2015年至今/ 140
第五章“医养康护”一体化老年服务现状问题实证调查研究/ 142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设计及调查/ 142
一、调查问卷设计/ 142
二、调查过程及问卷统计分析/ 143
第二节问卷调查结论/ 162
一、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162
二、社区医疗服务供给不足/ 162
三、社区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基本缺失/ 163
四、对“医养结合”的理念认识不到位/ 163
五、医护人员缺乏,成为医养结合实施的短板/ 164
第六章我国“医养结合”典型模式解析/ 165
第一节国家医养结合试点政策及单位/ 165
一、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及政策/ 165
二、第二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及政策/ 167
第二节医养结合的模式及典型案例/ 169
一、我国“医养结合”模式探索/ 169
二、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类型/ 171
第三节我国“医养结合”典型模式/ 176
一、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176
二、杭州市医养护签约服务模式/ 177
三、青岛市实施“医养康护”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 178
四、“医养护一体化”的有益经验及借鉴/ 179
五、各地“医养结合”创新模式/ 186
第七章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借鉴/ 208
第一节英国的养老服务制度/ 208
温馨提示:请使用长春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