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煦斌是香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既有超越性别的形而上高度,而落笔又有女性的细腻与温暖,处处召唤着对生命的热爱与信仰。
⿻她的小说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诗质的语言、古典的迹象,表现意识的流动,将自然气色与内心风景交融一处,使读者沉溺其中,获得审美享受。
《牛》1980年由素叶出版社首次出版,收入短篇小说9篇;201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再版,增加《信》《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本书为初版四十周年纪念版,经作者重新校订,加入《蝙蝠》、作者后记。全书共计11篇小说,并有刘以鬯作序、梁秉钧作跋。小说多以自然与人的关系为主题,充满灵性,文字优美。
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
编者按:这些笔记原藏于加州史氏海洋研究所档案室。本刊驻美记者取得研究所所长罗生柏教授的同意,交由本刊发表。笔记原作者是七十年代研究所学生,是所内唯一的中国人。为人害羞、寡言,与同学不相往来。他的笔记放在一个灰色文件夹里面,外面画了一颗胡桃,右上角有“报告”二字,但内文不类学术报告。为保留学术材料以便有志者将来进一步研究,
以及保存海外华人生活鳞爪,本刊谨把笔记发表,不加删节。
发现
他挺拔沉默如我父,我起初不晓得他是印第安人。他倒在研究所旁边模拟海潮的水池边,手垂到水里,蜷伏在那里像一个婴儿。我们刚在化验所前晒网,网上还黏着红草和雏鱼。我退后站到树旁的阴影那儿,便看见他了,远看他像初冬的土壤,我们走上前去,看见他上身赤裸,只穿一条羊皮的短裤,腰旁有一柄套着鹿皮鞘的短刀。他的手很冷。我们用亚摩尼亚把他救醒,然后搀他起来。他随着我们的协扶站起来,缓缓升高如一头熊。
我们领他进入会客室让他坐在沙发上,沙发的柔软令他害怕,他狐疑地站起来,看着逐渐平伏的坐垫,然后远远跑到墙角蹲下来。此后他再没有走近沙发了。他抬起头仔细看我们。他的头发很短,脸孔舒坦而柔和,轮廓有点像我国北方的男子。或许远古的时候我们曾是亲近的人,他的先祖从蒙古迁徙,穿过相连的冰峡经亚拉斯加来到北美,我们因此脸上有相近的痕迹。但我们也只是猜他是也夷族吧了。他不懂英语也不懂西班牙语,我们请来了本地的印第安人当斯跟他交谈,但他们亦只有“土地”(tu-wee)这字是相通的。当斯说他可能是也夷族最后一个生还者。也只有也夷族的眉是相连的。一九一一年美国步兵跟他们多次战斗之后把他们差不多全杀死了,只剩下五个仍在森林奔逃,他们的尸体亦相继在河边发现。他可能是他们辗转许多代后成长的孩子。但他为甚么会昏倒在白人的世界里?这一年来森林署不断派队伍到奥维斯山脉勘察,是他因为要逃避他们而走错了相反的方向吗?他独自在林中生活多久了?
祖开始问他的名字,他指指自己说“祖”,指指当斯说“当斯”,指指教授说“罗生柏”,指指我说“斌”,然后指指他,他看着祖然后把手放在头上。他是明白的,但我知道他不会说出来,他们的名字是尊贵的,只有亲近的人才可以用来呼唤他们。
“我们叫他以思吧。”教授说。
“以思”在印第安语中是“人”的意思,我们叫他“人”。我们让他住在会客室里。他一直蹲在沙发对面的墙角那儿,一动也不动的看着我们,没有害怕也没有愤怒,只是看来疲倦极了。我后来晓得,他是不懂愤怒的。我们试验他的各种反应,把闹钟放在他的身旁,突然的声音把他吓得跳起来,他奇怪地看着这个呆立发声的小盒子,轻轻拿起它放在胸膛上,仿佛怀抱啼哭的小儿,这时他是出奇地温柔的。我们发现他反应很快,但没有激烈的行动。我们请来了本校的人类学教授施怀则和人类博物馆馆长宁斯。他们拿来了各种仪器测验他的视力、听觉、心律、肌肉及其他各种功能。他们发觉他很驯服,对加在他身上的一切毫不挣扎,最后他们拿报纸拍拍他,把杂志堆在他身上,用手拉捏他的头发,他也没有做声,只用双手护着头和脸,在手肘弯起的空隙中看着我们。最后闹得紧了,他躲到书架和沙发那儿的空隙间,仍然蹲着,双手交叉按着肩膊,手肘搁在膝盖上,下颚抵着前臂。他没有看我们,他垂下头,留心地倾听,像一只折合起来的小小的害怕的蛾。他没有提出疑问,不会还击,也不会愤怒,孤独的人是不会愤怒的,愤怒需要对象和习惯。它是燃烧的火,从接触中来。孤独的世界潮湿阴暗而寒冷。它的本质是嶙峋的荒野,没有形态的空虚。他行走在自然的规律下,没有抗衡的能力。风雨来了他在山洞中躲避,给野兽伤害了他躲在石的阴影下等候痊愈。他独自生活,四周只有簌簌的风声,他跟石的倒影说话,随着时间的起伏转动。你会对季节愤怒吗?他埋藏自己的言语,他多久没有说话了?孤独是沉重的兽,你背负他如背负自己的缺失。我熟悉它的气味已有多久了?
吴煦斌的短篇小说
佛鱼
石
山
木
海
蝙蝠
马大和玛利亚
猎人
牛
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
信
丛林与城市间的新路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吴煦斌作品不多,但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放在现代中文小说的传统中自有她的特色。她小说的魅力一向来自文字本身,读来令人觉得作者对每个字都重视,都带着个人感觉,是她独特的世界观令文字不随流俗。……的确是少数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的东西。 ——香港作家 梁秉钧(也斯)
最耐人寻味的是吴煦斌的《晕倒在水池旁边的一个印第安人》,侧写一个留美学生在校园里与一个印第安人的短暂邂逅,乍看与香港毫无瓜葛,但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种族、殖民、语言、文化、离散的问题缓缓托出,终于产生了物伤其类的感伤:在后现代的(香港)社会里,谁的心头没有一个孤单的印第安人?——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吴煦斌,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将必会纪录她的名字,以她那些出色的小说,那些纯粹的艺术,那些中国文学日渐罕见的精神领域的开拓,定会使她和她的作品永存。——著名画家,香港早期现代诗人、小说家 李维陵
吴煦斌的叙事话语是现代主义式的,然而其属灵之旅与磨难却是古典主义的,乐园的失去正是文学存在的理由,一如她所展示,这将是一个无尽的追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比较文学学者 陈丽芬
她了解到自然拥有毁灭之力,因而觉得需要脱离旧有的对自然怀乡式的情绪,转而描绘人与自然的新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讲师 谭以诺博士
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她以谦卑而静默的观察,体会周围的世界,她用了一种近乎动物行为学的态度,结合作家的敏感和想象,观察和描写她见过的人和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孝聪
她常在熟悉中翻揭出陌生的感受,或者干脆指引我们看一看迢迢远方的东西。值得细味的不仅是内容,也包括翻揭、指引的手势。——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樊善标
吴煦斌小说里的角色所追寻的,亦非对立于文明的自然,他们把自身投掷于*去与未来之间,与生命的循环成为一体。为了展现这个跨越时空与物种的广义自然,吴煦斌以色彩、光影、形象赋予文字生命,以非常特殊的语感和文字风格构筑出自成一格的小说世界。——香港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副教授 黄宗洁
上个世纪末,我通过旧书店里发现的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吴煦斌小说集: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重新认识吴煦斌最前卫的一面。——香港作家、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廖伟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