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平淡却不乏情感的话语向读者述说了一件件关于自己或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文字功底扎实,行文流畅,娓娓道来,文字朴实但充满力量,环境描写细腻,人物性格跃然纸上。沈先生、慧师傅、茶社里的几个邻居、奕哥、收废品的男孩儿……这些人在作者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们给予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温暖正是作者怀念的,还有与玩伴们的童年趣事……文章整体风格较为冷寂,就像题目“寂地”一样。地窖、老巷和老巷中的茶社,作者将这些地方概括为寂地,因为这些角落都是安静寂寞的,都在作者的少年时代烙下了很深的痕迹。
《夜别枫桥》
枫桥停泊在苏州寒山寺外,停泊在张继吟唱的夜半钟声里,那时我离它并不遥远,却一直没有见过它,它和我始终隔着一个唐代。
我熟悉的枫桥横在苏州老城河上,苔痕斑驳的青石,单孔,映着墨绿的水色,表情非常沉寂。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判定这座桥的名字,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对它的称呼也很含糊,卖花的大妹妹把它和邻近的两孔桥统称为横街桥,邮递员叫它南门桥,桥西的沈先生又称它过雨桥。我叫它枫桥是因为它正连接着秋枫巷口。
我就住在桥边的秋枫巷里。巷子没有枫树,临河只有一棵苍黑的苦楝,幽深逼仄的鹅卵石街道从岁月深处蜿蜒而来,安卧在苍茫的烟雨里。年复一年被时光撕掉的古典江南在枫桥边还残留着最后一页,这里应该有太多招引游子怀想的地方,例如,古巷橘红的黄昏和木屐声渐近的黎明,清晨小楼窗前滴雨的翠绿芭蕉,桥下的半河桨声半河灯影,还有灯影里蔷薇色的流水……
但是这些怀想与我无关,我不是苏州人。我的家乡远在武汉,说是家乡,其实早已没有属于我的家。先是父母离异,我被父亲扔在学校宿舍里,他酒后清醒时会给我一点生活费。不久我又因病休学,不知该漂到哪里,来武汉谈生意的堂兄就把我捎到了苏州,替他守护秋枫巷里无人居住的老宅。堂兄定居上海,他说这条老巷即将拆迁,需要一个人留守老宅通报消息。我留守了一年,没有等到巷子拆迁,却等到了母亲的信。母亲在信中说,她和妹妹的生活已经被安置妥当,催我回武汉继续念高中。
九月五日我离开苏州。去长途车站时是夜间七点,我收拾行囊,低头走过家家寂静的门庭,走过沉默的枫桥。记得来的时候我也是这样低头走过沉默的枫桥,背上依旧是洗得发白的行囊。四百多个日夜过去了,我带不走苏州的一片云彩,甚至没说一声再见,唯有枫桥的石孔像一双温润的眼睛,望着我被灯光牵得很长的背影。
……
01 寂地 /001
02 夜别枫桥 /019
03 雨蝶 /037
04 生如夏花 /079
06 你午后歌谣 /055
05 是一座桥 /097
07 星星还在北方 /123
08 梨树的左边是槐树 /139
09 四季 /159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