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子曰①:“学②而时③习④之,不亦说⑤乎?有朋⑥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⑦,不亦君子⑧乎?”
章旨
本章是孔子教人好学,能循序渐进,由治学之方法,经治学之效益,达治学之态度,而皆能有喜悦无穷、法喜充满之心,并能修至处逆境时亦不愠怒之境域,堪称“有德之君子”。
注释
①子曰:古代弟子尊称老师为“子”,《论语》全书的子曰即孔子所说的话。
②学:谓修学兼包智德育等而言。
③时:时时刻刻不间断。
④习:指一切练习、复习、总习等。
⑤说:与喜悦之“悦”同。
⑥朋:即朋友,志同道合之类。
⑦愠:含怒不快之意。
⑧君子:学问道德达到完善之人。
意译
孔子说:“修治学问,能时时去温习,既不会忘记,又能悟出新的道理来,心里难道不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学习请教,与我共同研讨学问,能教育天下英才,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自己的学问有了成就,而不为他人所知,心中却没有一点愤恨,难道不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广义
本章之大义
(一)论治学之方法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以,研究学问亦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无规矩而画方圆,乏绳墨而测曲直,是难期允正的。
研究学问而无方法,则势必皓首穷年犹无所成。孔子博学多能,被称为至圣,盖得力于“治学之方法”的讲求。
孔子一生好学,《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勉人以“学”为悦,以“时习”为悦,较荀子之告诫“学不可以已”更积极。
盖学道贵乎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方属实学,而在方法上则力求“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
(二)论治学之效益
第二段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正是同道之间相互切磋琢磨或师生间“教学相长”的乐趣,是能提升个人心性、知识、学问境界的最佳途径。从中体会《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因人乃社会动物,学者皆乐于其学,且朋友为“五伦之一”,于进德修业均有裨益。
《论语》开篇即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又告诫子路:“朋友切切偲偲”(子路篇),且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篇),即“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凡此均是圣贤重视朋友,君子学砥砺之实证。
以此而进,始可提升个人修养之境域及收公开讨论之功效也。
(三)论治学之态度
第三段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正说明天鼎地炉中,对修炼者的考验关卡,过了此关便是君子,卡住了,得重新修持。
从中体会治学之态度,必须“务实”不尚虚名;无论“用行舍藏”,均须切实以求,在内心,不在外表,方不负学之本旨,而所学自能合理而切用。
从客观的态度言:
孔子之治学与为人,极为严肃,对事理之主张,丝毫不苟,认为“道听涂说,德之弃也”(阳货篇),而坚持“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篇)之原则。故于其所知者,则不加隐饰,不知则不强以为知。尝告子路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谓治学应本着客观态度,虚心研求。
是故学道本系心灵的提升,惜世俗之人难明进德修业之实学,反生谤诽。但这对有修持的人而言,是一项考验,能不因此而发怒,正意味着胸怀宽广,岂不是已修至道德涵养臻于完美的君子吗?这就是孔子心中赞美为“有德的君子”,良有以也。
易理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妙易
夫子论治学之方法,首先在于“时习之”,此从《周易》一书的角度言,即是以坤坎两卦感应之,在先天则是“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周易》第二卦坤卦六二爻)。
说明其道心、天地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它不用学习,是谓本来的面目;故称道体,谓先天,以应伏羲圣人先天八卦之“坤”,以居北方;而文王、周公其《周易》引述自备有四德:“元、亨、利牝马之贞”,彖辞更赞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是谓坤卦之德是“无疆”,故曰“不习”。
但一落尘埃世界里,遂变为坎卦(文王后天八卦同居北方),故为后天。文王周公《周易》重坎(第二十九卦)谓后天,故辞引曰:“习坎”(时习之)。
大象辞更引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说明德行要常培,教育要时习,会通那坎卦智慧水之后,则能本乎“有孚”时习之也。
能契应“维心亨”的易道心法,进而本乎天荒地老,当活到老,学到老,感通那“行有尚”的真义。利有攸往,是把握“习坎,重险也”(彖辞)的易道口诀,故能一而再,再而三,时习之。
又《周易》以第一坎之坤为先天,第二十九卦坎为后天,是一则不用学习,可得大吉,谓先天;一则要经学习,方能有智能,方能维心亨通。一则为先天之体,一则为后天之用,参透此两者之德,体用合一,则知先后天八卦同居北方,伏羲圣人、文王圣人之道,同是“前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
《周易》更以第二卦之序与第二十九卦相合,累积为第三十一卦的咸卦,指引世人研易要能由“感觉”“感悟”“感应”“感通”到“感化”,达此境域,自能进入那喜悦无穷的兑卦(后天八卦为说言乎兑),法喜充满。《周易》为第五十八卦之兑,是内外皆喜、动静皆悦,故能会通“兑,说也”(彖辞),进入“悦乐无疆”。
由上得之,通过孔子论治学之方法,由人道返天道,由后天返回先天,由善用进入道体,由时习进入不习,由智慧水到坤卦的悲愿。
由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中开慧,自能内心之法喜,当下即是净土、即是极乐,是孔子深契易道之博大,故有是言矣。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实义
(一)原由
世间之物均来自“河图洛书”,此道理意义深远,兹就几点论之。
(1)“有”:将有字分上下拆开来看,即十月,是由无入有,契应龙马负图显现的十数,所谓“十月胎足”。
(2)“朋”:即双月,《周易》六十四卦经文的坤卦,昔日文王于羑里演易,有感于自然之妙,故于《周易》第二卦之坤卦,引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之二道,学易之人若能会通此妙易,一生自然能得“安贞吉”(卦辞)也。
(3)“自”:即真我、灵光,俗言“目头欠点”,是灵光自隐在身中,今得一复现,使坎中一阳显发而明,故“目”得一成“自”,为灵光本来之象,得此,不但契应了各家所谓的“抱元守一”“执中贯一”“万法归一”之中道,并契应了《周易》中的晋卦光明“自昭明德”(大象辞),会通了乾卦中的“自强不息”(大象辞)。
(4)“远”:世间之远,即阴阳之隔,天地对照,即《周易》及先天八卦之相对也。
(5)“方”:指易中方位之二八(参见《易经探源与人生》第一册“二八易位”之专论,由二四六到二八六)是西南与东北之道也。
(6)“来”:八画(“来”的繁体为“來”),即八德,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后天之性,亦通先天八卦之“八”与后天八卦之“八”,亦为《周易》泰卦“小往大来”之“来”的含义。
(二)含义
“有”何以谓“十月”,有何来由?简言之,有从虚无之境而来,它是自然就有。故一个“虚无”、一个“妙有”,它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道德经》第六章)之明示。“谷神不死”为真空、为虚无,“玄牝”为万有之源,为一切之中,虚空妙有之道,即与“有朋自远方来”相合之示证。
从天文角度论,是每月初三之月“西南得朋”为月之始,象征复见天地之心,引申为“为学日益”(《道德经》),至二十九之月,回复本体,“为道日损”(《道德经》),故后天八卦以艮卦为东北,为“成终兼成始”,也就是把二十九之月的“一”请来至此,即成“有朋自远方来”之义。
所以说“初三之月”为能得光,乃是由于二十九之月损去一阳,故“西南之位”方能得有月、有光之复现。
在进德修业之过程上看,一位后进者能觉悟本性,明心见性,进而自度度人,己达达人,实是由于前辈者循循善诱,不为名利,不贪妄。本乎牺牲之精神,来付出心血,指导后进,使得后进者能了悟易道真理。这种现象如初三之月,乃是于二十九之月所损,因此曰:“有朋自远方来”,故十月即“由无入有”,更是从“有返回无”的修持颐养功夫。
从初三之月,为学日益,利有攸往,返回二十九之月,皆属由有返回虚无之道。故曰“有朋自远方来”是由无入有,为由虚无至妙有,为“西南得朋”得光之理,更是无极而太极之道,亦为由静至动,正是佛家所谓的“真空而妙有”之理。是从那天外虚无之境而来,正是《周易》随卦“随天下之时”(彖辞)而来的明证。亦是由先天变后天之义,更为河图衍化洛书之道。故曰:“有朋自远方来。”
而西南得朋,得光后,日益以进无疆。是由有返无之理,是由万有归无极,由动返静,由初三之月返回二十九之月,回归原来的艮卦之净土。正是归妹卦之归宿,是由西南得朋之有,还返东北丧朋之无,以回归原来的清静。《清静经》一书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此即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原由与引申。
从中更能体会文王圣人于坤卦的卦辞中,阐述学易修易之人,要能获“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方能契应安贞吉。
彖辞亦引申“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此语夫子于《易大传》中,更引申为要“方以类聚”,才能快乐,才能契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卦九五文言)的真情。此即“志同道合”“同修好友”,远来共研易道心法。一旦豁悟易道之真味,并默识衷心,哪有不快乐的呢?
三、深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易道
学易修易本系心灵的提升,惜世俗之人难明易道实学,反生谤诽,这对有修持的人而言是一项考验,真正有修持才能不因此而发怒。昔日孔子为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由公元前497年至前484年),但因各国诸侯契应不够,遂在其中遇困三回,分别是“削迹伐檀”“匡国遇难”及“陈蔡绝粮”七天。
但“君子修身立德,不因困穷而败节”。夫子深通《周易》四大难卦的困卦,其象以阳爻皆被阴爻所困,比喻君子之困,但圣人于彖辞补一救法,而系于“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以达通亨之道,以效法乾象的“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德,以达契应家人卦象辞中的“君子以言有物,行有恒”的妙行,是谓“修心养性”的座右铭。
故文王圣人系于君子大人虽遇困,但能得“亨贞”之道,以修至“大人吉,无咎”之境域。此说明大人、君子处穷困之时,必然安贫乐道,砥德砺行,顺天修命,静待时机自有亨通。此所以“身虽困而心亨,时虽困而道亨也”,诚良有以也。
四、应用
盖《易经》中的二八易位至“有朋自远方来”之义,得知《论语》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无非在说明一点真性自遥远之虚无之境,落入后天。
从中体会,人生在世如能知此心法,始能“明善复初”,返璞归真,其乐在此也。
学而篇之所以列为第一,无非在告诉我们所学所知之第一件事为何,而给进德修业的人生历程立下一个目标与方向。
而此章可分成三段,亦是人生必经之历程,如第一段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盖学道最后“温故而知新”,方属实学。方法上则讲求“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正是《周易》乾卦象辞“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引申及小过卦的“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的学习、悦乐之道。
盖小过卦,以横面看,其卦象中两阳象鸟之骨,为实。左右之阴,像鸟之羽翼。其意是明示人生在世,像鸟之飞过万重山,必须学而时习之。如同小过卦之阳,被阴寒所包,故应学习冲出迷魂阵,脱离险境,而后必能得悦乐的兑卦法喜。
第二段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正是同道相互切磋琢磨或师生间“教学相长”的乐趣,是能提升个人内修、知识、学问境界的最佳途径。此道理正是坤卦象辞的“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衍化,更是颐卦彖辞“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的道理之证。
明乎此“教学相长”,才能抵达兑卦的乐天知命之道。
第三段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正是天鼎地炉中,对修持者的考验关卡,过了便是君子,卡住了,得重新修持。
试想,由喜悦的内圣到外王的快乐,至终的“内外合一”之境,正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艮卦清静、净土、君子之依归。
《周易》艮卦象辞“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不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最佳写照吗?
况彖辞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是抵达人生之究竟。且艮卦为止于至善,为静止,修道学易不离乎清静,至终达乎与“天地合其德”(乾卦九五文言)的君子(《周易》一书卦卦不离乎君子与大人)亦是归妹卦之究竟。
明乎此,则不难了解学而篇首章的含义与孔子的心法意境。大弟子子夏会通此章,遂于《论语》二十篇中列为第一篇,于近五○○章中列为第一章,此即本章的应用妙窍矣!
展开
《易读论语》力图将《论语》与《易经》巧妙结合,以《论语》为经,《易经》为纬,经纬万端而融为一体,以《论》引《易》,以《易》证《论》,《论》《易》融通,“扬仁义、合天人”,妙意横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此种巨著,实属首创,弥足珍贵。
——唐明邦(易学家、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
吴秋文先生睿智豁达,学富五车,儒佛圆融,他将全部身心投入易学研究,弘扬国学三十多年,足迹遍及海峡两岸各省。吴先生的学问注重通经致用、安顿百姓人伦;本书是他用易学智慧解读的《论语》,注重用孔子的道德人生观修身立本,是实修实行的心路历程,在此郑重推荐给广大读者。
——孙晶(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兼法人代表)
中华周易学会创办人兼理事长吴秋文先生,提倡“易经生活化”“生活易经化”,亦论及易理、佛学及儒学之间的关联性,著作丰富,桃李满天下。迄今二十余年来,多次率团亲履昔日孔子周游列国之路,并寻求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教化轨迹,希藉此体悟古圣先哲之学思言行。
——许水德(台湾亚太文经学术基金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