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30日,梵高出生于一个牧师之家,他从小热爱自然,常常陷入沉思,与周围的孩子都不太一样。
他因家贫16岁辍学,开始在画廊做学徒,当过教师、书店学徒、见习传教者。
他天性敏感,凡事过于认真,加上常年穿着褴褛衣衫,仿佛永远与身边的世界格格不入。
7岁那年,他身心疲惫、穷困潦倒,决心献身绘画,在艺术中寄托他强烈的宗教信仰。
父亲希望梵高能继承衣钵做一个牧师,完全无法理解他用绘画来表达宗教感情。父亲逝世后,梵高创作了这幅画,《圣经》象征对父亲的追悼与和解,旁边放置的左拉的《生活的欢乐》,却是父亲生前讨厌的书,又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反抗。梵高用简单的两本书宣泄对父亲两种截然对立的情绪。
画作里展现着梵高的激情与疯狂,文字则流露出梵高鲜为人知的沉静和思索。梵高酷爱写信,每有想法就用文字表达出来,大量的阅读,让他注重遣词造句,这些信件都是很好的艺术随笔。他共写了几百封信,大部分都是给弟弟提奥的,字里行间散发着灵气。信中表现出一个有别于饱受折磨的疯狂艺术家的形象,一个真实的梵高,一个热爱思考的梵高。
梵高从巴黎时期开始沉迷于自画像,他不准别人再帮他拍照,更愿意让世人看到他用画笔呈现的自己,每一幅自画像都是包含寓意的自传体笔记。一转眼,梵高来到巴黎已经两年了,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凝固的空气与艺术界的冰冷一同腐蚀着他的健康,他认为自己不能再待下去了。他在准备结束巴黎生活时绘制了这幅自画像,表情悲壮、背景却明亮,在他心中,有个强烈的声音在召唤:到田野去,到有太阳的地方去,让炽热的光芒驱散内心的寒冷,让我的调色板再度燃烧起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