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孩子,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关爱子女,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小雯是一个3岁的小女孩,她很愿意与住在隔壁的阿姨交朋友,心里话也都愿意跟她讲,原因在于这位阿姨跟她讲话时总是蹲着的,与她一样高,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双方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而爸爸妈妈跟她讲话时,无论站着、坐着都比她高。
父母与孩子谈话时如果居高临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不愿意跟父母讲心里话。父母“蹲下来”这一步很关键,因为不管孩子的想法对还是错、有无道理,只有在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一旦你学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当孩子的声音传人你的耳膜,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声音充满了交流的渴望、充满了稚嫩的智慧;你会发现,孩子是你灵魂的呼唤。当你学会了聆听,孩子便有了说话的冲动,有了说话的勇气,有了说话的快乐,于是,你与孩子就成了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朋友。
小刚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非常聪明而且听话,唯一的缺点就是吃饭的时候喜欢边吃边看电视,把食物弄得满桌子满地都是。为了帮小刚改掉这个坏毛病,每次吃过饭之后,妈妈都会让他把掉在地上的饭粒捡起来。
小刚也很乖,每次都捡得很干净。
有一天,小刚捡饭粒时目光又渐渐被电视吸引了过去。妈妈看到地上还有一颗饭粒,便对小刚厉声说道:“把饭粒捡干净!”小刚茫然地把目光从电视移向妈妈,满脸困惑。妈妈生气了,指着地上最后一颗饭粒说:“就在那儿!”小刚环视四周但还是看不到。妈妈走到他面前,正想大声说教,奇怪,从这个角度她居然看不到那颗饭粒,仅仅在桌子上方3厘米的地方才能看得到它。
妈妈内疚地对小刚道歉,表示不该对他发火。小刚一跃而起,把饭粒捡起来,对妈妈说:“妈妈,为了以后不再掉饭粒,我想吃饭的时候还是不看电视好了,但是,如果有我非常喜欢的节目,我们就把它录下来好不好?”妈妈微笑着点点头,心想:原来我总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孩子周围的世界,为什么我不早一点走过去呢?这件事是这样,其他的事呢? 许多父母喜欢高高在上地站在自己的位置看问题,不管孩子讲什么都听不明白,无法理解。孩子稍有失误,就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批评,这是不科学的。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尊重和平等的看待。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作为长辈,就一定得树立父母的权威。有句俗话叫“死要面子活受罪”,何况面子确实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真正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才能消除代沟,相互敞开心扉。
如果父母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为孩子分析问题,告诉他应该如何做,就会使他怯于亲身去体验。如果父母坚持认为自己知识渊博,总是滔滔不绝地向孩子灌输,事无巨细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的机会。而且这种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态度,会极大地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丧失自信。
当父母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子谈话,就是向孩子表示自己尊重他的能力,尊重他的独立性。因此,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多么没有道理,父母都要学会耐心倾听。父母还应该学会多问一些为什么,比如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孩子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孩子为什么不赞同父母的看法,等等。问问孩子:“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是怎样理解的?”“让我弄清楚是不是理解你所说的。”如果我们肯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世界,并给予引导,就能使他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