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揭开孩子拒绝交流的真相
价值观的冲突,使父母和孩子交流受阻
[家教现场]
王小志今年升入初一,开学后不久,他的妈妈就已经受不了了。也不知道是儿子接触的人群变了,还是学校的整体大环境变了,原来乖乖的孩子,现在老是惹麻烦。王小志喜欢打游戏,经常逃学去打游戏,有时候会逃课参加他喜欢的明星的见面会。最过分的是,他觉得自己这样没错,觉得自己这样是素质全面发展,而父母的那一套是老生常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话早已过时。王小志还喜欢看一些无厘头的电影,他觉得电影里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放寒假了,王小志并不在乎非常糟糕的期末成绩,依然每天晚上玩游戏到很晚,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起床以后就是看看电影或者出门找同学唱歌。一点都没有学习的打算。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天,王小志又到中午才起床,起床以后不洗漱吃东西就开始下载电影。妈妈觉得自己快要爆发了。
[家有坏父母]
妈妈一把拉过王小志,用近乎吼的声音对他说:“小志,你天天这样有意思吗?你已经上中学了,应该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这样整天只知道玩,不务正业。你看看隔壁的李小林,人家天天在家里学习,主动报了各种辅导班,每次考试都能考前三名。你再看看自己,整天就是玩游戏,放假以后碰过书本吗?我和你爸爸忍你很久了,你要再这样下去,就别在这个家了,趁早搬到网吧住,那个地方没人管你。”
妈妈怒吼完,小志并没有乖乖地听话,他冲妈妈吼道:“我都上初中了,我能对我自己的人生负责。你们就知道管我,你们天天上下班那样的生活我才不想过呢,我要过我自己想要的自由的生活。你看李小林好,那你去找他做儿子好了,我是不会在乎的,你不是不想让我在这个家里待着吗?那我走好了。”小志生气地穿上衣服走了。妈妈坐在那里默默地掉眼泪,最后爸爸在网吧找到小志,把他带回了家,家里的气氛更不好了。
[家有好父母]
妈妈强压住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小志说道:“儿子,你天天看电影,现在让你写作文,一定能比原来写得更好。每个电影都是编剧精心编排过的,哪怕是无厘头的电影,肯定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如果看英文电影,那你的外语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对不对?”孩子听妈妈这么说,不好意思地笑了。“妈妈,我还真没想过写作文的事,不过你好像说得很有道理,我每看一部电影都应该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样既能留下记忆也能锻炼我的文笔,以后就不用再发愁写作文了。这个主意很好啊。而且我的英语成绩确实提高不少,我每次看英文电影都尽量不去看下面翻译好的字幕。我的目标就是能看懂原声电影。现在有些翻译太烂了,翻译过来都没有味道了。”妈妈看到今天的交流有了效果,就不往下说了。母子俩约定,以后小志写的作文由妈妈把关,让妈妈先来看看。妈妈又开始琢磨怎样让小志不走偏,走上正确的方向。
[心理学家这样说]
小志的妈妈如果用硬碰硬的方法来和孩子交流,一定不会知道孩子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如果妈妈通过愤怒来恐吓孩子,孩子一定不会听妈妈的话,也不会理解妈妈的苦心,就像“坏父母”版块中,妈妈的表达只会让孩子对父母更加排斥,更加不信任父母,这样的引导还有什么意义呢?非但起不了好作用,还会让彼此的关系更糟糕。
在“好父母”版块中,妈妈换了一种方式,用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和口吻,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孩子觉得妈妈是在跟自己商量。这样一来,妈妈想要传达的想法孩子能够耐心听,也会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妈妈听。这样的沟通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
[这样做会更好]
价值观往往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我们的孩子就像一张张白纸,父母的经验比孩子的多,他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从而让他们少摔跟头、少走弯路。如果孩子们能够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就能轻松很多。但是很多孩子并不这么认为。
孩子们生活的时代、所接触到的环境和父母那一代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孩子们更能对自己的生活拥有话语权,父母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经验就剥夺了孩子的人生体验,不管对与错,他们体验过以后才能真正领悟,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要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给孩子恰当的引导。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他适当的引导,最好不要事无巨细地插手他的生活。小志妈妈的问题,大多数父母都遇到过。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不要妄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要想着一次谈话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父母们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亲子间的沟通就会更平和,也更容易进行。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尝试。一个没有尝试过其他可能性就接受父母建议的孩子,很难有创造性,他们不会想到经验之外也许还有一条更好的路,那样他们只会模仿,不会超越。
另外,人们不会简单地从他人那里吸取经验,即使这些经验一直被大家所认可,必须自己去体验它们,然后才能从中学到东西。而且,没有经验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而“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经验可能是错误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