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佛是自家人
0.00    
  • ISBN:
    9787229091422
  • 作      者:
    释泽道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佛是自家人》期以一山一水,一情一意,一点一滴来诠释:佛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信佛?如何信佛?什么是修行?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又如何修行?
  时下,南漂、北漂或漂行在异国他乡,成为了人们的常见生活状态。在漂泊的时空中,人们在得到得不到、失去失不去中奔波、忙碌着……想超越现实,却被现实所困;想改变社会,却被社会改变。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我们常常问:源头活水在哪里?其实,源头活水就在心中。
  佛是自家人,让佛法带我们回到家中,找到我是谁!
  佛是自家人,让佛法给予我们智慧,觉悟“我”就是佛!

展开
作者简介
  释泽道,法名慧华,号圆定。1960年出生于福建建阳水吉镇;1973年皈依三宝,1980年依传印长老剃度出家,1983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现任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住持。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是自家人》是一部以佛家智慧修身养性、获得良好心态的著作。以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佛经典故、历史故事、禅宗偈语,等等,针对当下人们生活、工作中各种烦恼及困境,告诉读者如何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从而在自己的内心找到快乐的根源,增强获得幸福的能力。作者认为佛法就在每个人身边,“佛心是我心,我心即佛心”,提出了“佛是自家人”的观点。作品深入浅出,毫不艰深晦涩,且贴近生活,可谓一剂治疗焦虑的良药。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斯的觉性
  佛在心中,禅在言外;
  福在手中,道在当下。
  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开口便说:“善哉,善哉!大地众生悉具佛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什么是佛性?佛性就是觉性。
  觉性又是什么?觉性就是众生觉察宇宙、人生实相的一种本能。通俗地说,觉性就是灵性,即灵明觉性。
  觉性有三重境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如实地觉悟了诸法的真谛;觉他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诸法的真谛,而且还以慈悲平等之心,去帮助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觉悟;觉行圆满是自觉、觉他的智慧与德能均已达到最高、最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说,人佛二性,本为一体。不仅人有佛性,万物众生也都有佛性,就连小小的蚂蚁、蚊子也一样有佛性。所谓佛,就是心中不再有贪、嗔、痴的毒素,不再有七情六欲的烦恼。
  “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蚊子,去理解众生是如何从本具觉性到完全丧失觉性的过程。蚊子在叮咬人之前,异常灵敏,它通过每秒钟振动五六百次翅膀来感受周边的各种变化。当它准备叮咬时,通过扇动翅膀来发送和接收信息,来判断相互的位置,来判断人的警觉程度。然后,它会慢慢地落在你的身上,但不会马上就叮咬吸食,而是稍微停顿一下,再次观察你的反应。这时若稍有动静,它便即刻飞走。灵敏觉性告诉它:危险!
  可一旦吸吮到人血,它就会沉醉在美味中不能自拔。不一会儿,它细细的肚子变得滚圆,这时即使你轰它,它也不愿飞起,真是“乐不思蜀”了!“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这时,蚊子面临的危险最大,因为吃得太多,反应速度很慢。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蚊子在没有吸食到人血时,它的觉察能力是灵敏的;但当它吸食到人血后,因为美味而生起的贪著心,覆盖了其敏锐的觉察能力。
  其实,人性也是如此。欲望过强的人,会因为欲望而遮蔽了觉性,而觉性的缺失容易让人丧失理性,犯下错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蚊子是这样,鸟是这样,人也如此。贪、嗔、痴会让人失去理智。
  一切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尽管身体构造不一样,但佛性是相同的。佛性中产生了人性,这就是轮回的诞生;人心中发现佛性,这就是解脱的开始。
  我们看懂了这个问题,就要慢慢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欲望,不断将被贪欲覆盖的觉性修炼得敏锐起来,恢复它本具的灵明觉性。我们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对于凡俗之人,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不可能的。但恶念起时,能不能及时觉悟?能觉悟,善念就生了;不能觉悟,可能就会演变成恶行。
  如果没有信仰,人在内心空虚时,会更加追逐眼耳鼻舌身意上的感受和满足,眼睛要看美丽的,耳朵要听悦耳的,鼻子要嗅美妙的,舌头要尝美味的,身体要感受美好的。这时人的状态最危险,因为人的欲望众所皆知,人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
  人不可能完全消灭欲望,而且,适度的欲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欲望如洪水,如果没有堤坝,会泛滥成灾,会把自己淹没。因此,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学习禅坐,培养定力。通常,人们习惯于向外看、求外力,结果是越看越乱、越求越少。因为人们没有和
  自己的心在一起,没有活在当下,所以无法解决自己当下所遇到的问题。只有随时保持觉知,常住善念之中,不忘记佛在心中、道在当下,才能守护住自己的这一颗心,让我们本具的佛性显露出来。
  有一首偈子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在问题发生的当下,要能立刻觉察,同时把问题解决。让觉照持续如链,不要断掉,且不断地运转,让觉性与行为合一,这就是修行,也是对幸福与觉性的修复。
  让心灵到达
  信仰为快乐找到方法,
  信仰为生命找到出路。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科学的发展,它代表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一条是心灵的发展,它代表着人类对心灵和意识的认知能力。一般来说,人生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三种境界。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文化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信仰。
  其实,人类在初民时期,对于灵魂生活已有了很高的追求。虽然那时的崇拜带有蒙昧与图腾色彩,但在人类共生的文化中,信仰始终存在。可以说,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宗教文化和科学文化并驾齐驱,引领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飞速进步,但我们却时常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感到精神世界的空虚。当我们看到古人留下的箴言警句时,常常深感有理,却过目即忘,更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满世界都在转发各类“心灵鸡汤”,却治不了心里的疾病,浮躁依旧,烦恼依旧。
  物质文明的进步,会带来精神文明的衰退吗?人们真的可以通过拜物、拜金、拜权得到安详与快乐吗?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讲道:“人不论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就是这一点点的高尚,需要我们从物质上抬起头,仰望我们的信仰;从纷繁中收起眼,内观我们的心灵;从忙碌中停下脚,找到我们的灵魂。让心灵先行到达,让生命找到出路。
  那么,如何抬得起头,如何放得下手,又如何停得下脚?信仰能教会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期盼,信仰能带给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信仰能让我们生起对因果的敬畏。
  信仰教会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期盼
  有信仰的人就会有未来。有未来的人,不会因为今天的不好或暂时的不足而烦恼重重。因为他知道,今天的不好是源于以往种下的因;若每一个当下都能种好因,未来就会有美好的果。
  从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像他这样的一代名将,能忍受从一个市侩胯下爬过去的侮辱呢?这是因为韩信心中有更远大的目标,制伏一个区区市侩,逞一时之气,不是他当下的追求。他的理想是治国安邦,辅佐帝王成就大业,所以他不会被眼前的干扰所影响。仅就“辱与不辱”这点来看好像是缺憾的,但就承受“辱与不辱”的结果来看却是完美的。这就是信仰的超越,或叫信仰的力量。能够把握好每一个过程,就是在掌握一个可控的未来。其实,每一个过程都是结果。这就是在信仰中找到圆满、在无限中追求完美的能力与智慧。
  信仰带给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
  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也从来没有将视野停留在“眼见为实”的现象中。比如人类认识电能的过程,当人们在观察到自然界中的闪电、静电现象后,知道了电是一种能量。于是,人们便发明了灯泡,用电荷的存在和移动而产生的能量,为人类带来无限的光明。这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
  但我们应该知道,在每一个阶段,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而宇宙世界则是无限的。我们如何以有限的智慧去认识无限的世界?要靠信仰。因为人类相信宇宙世界的力量是无限的,人类的前景是无限美好的。人类带着这样的信仰挑战自我,就像释迦牟尼当年放弃王位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悟生命的本质,为人们点亮了智慧之光。
  ……
展开
目录
自序 佛是自家人
如斯的觉性
让心灵到达
转念自在
触摸初心
留白的舒展
燃灯起航
静至深处法生辉
坐看缘起缘落
契悟实相
修行如莲
极乐人间
凡尘花开菩提
愿行无碍
选择的般若
六度到岸
如其本来
如是戒行
跳出掌心
赞叹为心
念念是佛
触境修行
授记于心
合掌莲花开
乘愿法行
静默修行
叩问天心
再回向
后记  听月观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