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的觉性
佛在心中,禅在言外;
福在手中,道在当下。
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开口便说:“善哉,善哉!大地众生悉具佛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什么是佛性?佛性就是觉性。
觉性又是什么?觉性就是众生觉察宇宙、人生实相的一种本能。通俗地说,觉性就是灵性,即灵明觉性。
觉性有三重境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如实地觉悟了诸法的真谛;觉他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诸法的真谛,而且还以慈悲平等之心,去帮助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觉悟;觉行圆满是自觉、觉他的智慧与德能均已达到最高、最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说,人佛二性,本为一体。不仅人有佛性,万物众生也都有佛性,就连小小的蚂蚁、蚊子也一样有佛性。所谓佛,就是心中不再有贪、嗔、痴的毒素,不再有七情六欲的烦恼。
“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蚊子,去理解众生是如何从本具觉性到完全丧失觉性的过程。蚊子在叮咬人之前,异常灵敏,它通过每秒钟振动五六百次翅膀来感受周边的各种变化。当它准备叮咬时,通过扇动翅膀来发送和接收信息,来判断相互的位置,来判断人的警觉程度。然后,它会慢慢地落在你的身上,但不会马上就叮咬吸食,而是稍微停顿一下,再次观察你的反应。这时若稍有动静,它便即刻飞走。灵敏觉性告诉它:危险!
可一旦吸吮到人血,它就会沉醉在美味中不能自拔。不一会儿,它细细的肚子变得滚圆,这时即使你轰它,它也不愿飞起,真是“乐不思蜀”了!“一念贪心起,百万障门开。”这时,蚊子面临的危险最大,因为吃得太多,反应速度很慢。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蚊子在没有吸食到人血时,它的觉察能力是灵敏的;但当它吸食到人血后,因为美味而生起的贪著心,覆盖了其敏锐的觉察能力。
其实,人性也是如此。欲望过强的人,会因为欲望而遮蔽了觉性,而觉性的缺失容易让人丧失理性,犯下错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蚊子是这样,鸟是这样,人也如此。贪、嗔、痴会让人失去理智。
一切众生,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尽管身体构造不一样,但佛性是相同的。佛性中产生了人性,这就是轮回的诞生;人心中发现佛性,这就是解脱的开始。
我们看懂了这个问题,就要慢慢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欲望,不断将被贪欲覆盖的觉性修炼得敏锐起来,恢复它本具的灵明觉性。我们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对于凡俗之人,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不可能的。但恶念起时,能不能及时觉悟?能觉悟,善念就生了;不能觉悟,可能就会演变成恶行。
如果没有信仰,人在内心空虚时,会更加追逐眼耳鼻舌身意上的感受和满足,眼睛要看美丽的,耳朵要听悦耳的,鼻子要嗅美妙的,舌头要尝美味的,身体要感受美好的。这时人的状态最危险,因为人的欲望众所皆知,人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
人不可能完全消灭欲望,而且,适度的欲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欲望如洪水,如果没有堤坝,会泛滥成灾,会把自己淹没。因此,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学习禅坐,培养定力。通常,人们习惯于向外看、求外力,结果是越看越乱、越求越少。因为人们没有和
自己的心在一起,没有活在当下,所以无法解决自己当下所遇到的问题。只有随时保持觉知,常住善念之中,不忘记佛在心中、道在当下,才能守护住自己的这一颗心,让我们本具的佛性显露出来。
有一首偈子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在问题发生的当下,要能立刻觉察,同时把问题解决。让觉照持续如链,不要断掉,且不断地运转,让觉性与行为合一,这就是修行,也是对幸福与觉性的修复。
让心灵到达
信仰为快乐找到方法,
信仰为生命找到出路。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科学的发展,它代表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一条是心灵的发展,它代表着人类对心灵和意识的认知能力。一般来说,人生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三种境界。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文化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信仰。
其实,人类在初民时期,对于灵魂生活已有了很高的追求。虽然那时的崇拜带有蒙昧与图腾色彩,但在人类共生的文化中,信仰始终存在。可以说,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宗教文化和科学文化并驾齐驱,引领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飞速进步,但我们却时常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感到精神世界的空虚。当我们看到古人留下的箴言警句时,常常深感有理,却过目即忘,更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满世界都在转发各类“心灵鸡汤”,却治不了心里的疾病,浮躁依旧,烦恼依旧。
物质文明的进步,会带来精神文明的衰退吗?人们真的可以通过拜物、拜金、拜权得到安详与快乐吗?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讲道:“人不论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就是这一点点的高尚,需要我们从物质上抬起头,仰望我们的信仰;从纷繁中收起眼,内观我们的心灵;从忙碌中停下脚,找到我们的灵魂。让心灵先行到达,让生命找到出路。
那么,如何抬得起头,如何放得下手,又如何停得下脚?信仰能教会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期盼,信仰能带给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信仰能让我们生起对因果的敬畏。
信仰教会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期盼
有信仰的人就会有未来。有未来的人,不会因为今天的不好或暂时的不足而烦恼重重。因为他知道,今天的不好是源于以往种下的因;若每一个当下都能种好因,未来就会有美好的果。
从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像他这样的一代名将,能忍受从一个市侩胯下爬过去的侮辱呢?这是因为韩信心中有更远大的目标,制伏一个区区市侩,逞一时之气,不是他当下的追求。他的理想是治国安邦,辅佐帝王成就大业,所以他不会被眼前的干扰所影响。仅就“辱与不辱”这点来看好像是缺憾的,但就承受“辱与不辱”的结果来看却是完美的。这就是信仰的超越,或叫信仰的力量。能够把握好每一个过程,就是在掌握一个可控的未来。其实,每一个过程都是结果。这就是在信仰中找到圆满、在无限中追求完美的能力与智慧。
信仰带给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
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也从来没有将视野停留在“眼见为实”的现象中。比如人类认识电能的过程,当人们在观察到自然界中的闪电、静电现象后,知道了电是一种能量。于是,人们便发明了灯泡,用电荷的存在和移动而产生的能量,为人类带来无限的光明。这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
但我们应该知道,在每一个阶段,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而宇宙世界则是无限的。我们如何以有限的智慧去认识无限的世界?要靠信仰。因为人类相信宇宙世界的力量是无限的,人类的前景是无限美好的。人类带着这样的信仰挑战自我,就像释迦牟尼当年放弃王位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悟生命的本质,为人们点亮了智慧之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