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队沟通》:
第一章 群体及团队原则与实践导论
合作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天性。我们需要和他人建立起关系。我们在家庭中成长,以群体为单位接受教育,嬉戏玩耍,同样,工作以及做礼拜时,我们也是结成群体去参与。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你都会花相当多的时间与他人合作。一个典型的经理人,其一周工作有1/4的时间用于开组会。你的职位越高,领导权越大,开会的时间就越多。最高层领导有2/3的时间(平均每周3天)用于开会或者为会议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或许你有过并不愉悦的团队工作经历,交际研究员苏珊?索伦森(SusanSorenson)创造出“团队恐惧症(grouphate)”一词,用来形容很多人对于群体、团队工作或者参加会议所产生的恐惧以及厌恶情绪。不过我们也有好消息,只要接受团队合作相关训练和指导,就能逐渐克服“团队恐惧症”。因此本书的目的就是帮你学习沟通原则,并能在实践中娴熟运用,使得团队合作富有成效且令人愉快。
沟通是本书阐述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沟通交流,群体和团队才能得以存在并运行。借助这本工具书,从中学会团队沟通技巧,你将脱颖而出,成为一名相当合格的团队成员。
什么是小群体沟通?
先看下列事例:
** 当股市在一周之内猛跌1000点后,美国总统委任一个由经济学家组成的高级团队去查明造成股市崩盘的原因。
** 社交网站Connect.com试图兼并竞争对手Relate.com,Connect.com董事会主席召开董事会议,以评估兼并潜在的好处和风险。
** 为了准备群体传播这门课的最后一次考试,你和几个同学每周有三个晚上在一起温习功课。
这三个例子都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进行沟通交流。当群体成员彼此交流时,就形成了互动,他们会同时做出反应,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分享信息。尽管上述三个场景中,每个群体的目的各不相同,但他们也有相同之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他们有别于一群等待乘坐公共汽车或者搭乘电梯的人。“这一点”究竟是什么?一群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才能被称为群体?我们给小群体沟通(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进行活动的小规模人群之间的交流沟通,成员有归属感,且彼此之间会相互施加影响。下面让我们更详细地来阐明这一定义。
沟通
沟通(communication)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反馈过程。有人做了或者说了什么,其他人通过行为、言语或者思想交流等方式予以回应。仅仅是将信息告诉别人并不是沟通:信息不等于沟通。“但是我已经告诉你我想要什么了!”、“我记在备忘录上了,你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去做?”、“内容就在教学大纲里面。”类似的愤怒情绪是因为你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会收到你发的信息。然而,沟通并非是输入输出的线性化过程。你所表达的意思鲜少为他人所明了。
人际沟通:理解并且与他人分享你的意图感悟
人际沟通(human communication)就是理解这个世界,通过言语或者非言语的信息表达方式与他人分享你的所思所感,是一种创造意义的历程。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明确这一定义中的关键要素。
沟通需要理解:当我们在阐述视、听、触、嗅、味觉体验时,就是经历了一个理解过程。通常在一个小群体内部,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发出各种不同信息的情形。此时,为了处理并理解我们所接收到的繁杂信息,我们会寻找其中隐含的通用模式或结构,即我们会将以往的经历与目前特定的时刻所发生的
情形联系起来。
沟通就是分享所思所感:我们通过向他人以及自己表达的方式来分享经历体会。我们会使用言语和非言语技巧(如手势、面部表情、着装、音乐),向他人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悟。
沟通在于创造意义:沟通是在信息输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智之间创造意义。我们不能发送意义,而是根据我们的经历、背景和文化创造意义。
沟通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方式传递信息:言语以及非言语行为是我们沟通以及获取对我们有用信息的象征。所谓象征(symbol),就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思想、观念、意向或者体会。本页所呈现的语句就表明你正通过它们获取对你有用的信息。而诸如手势、体态、语气、着装及珠宝等非言语行为的象征则主要用于表达感情——我们的喜怒哀乐,厌恶喜好,或者是否对其他人或事物感兴趣。
人际沟通是一种互动 人际沟通需要亲身参与实践,是一种相互作用(transactional),即当我们进行沟通交流时,在发送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信息。当你和他人交谈时,对其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会做出反应,即便你在讲话时也是如此。在小群体环境中,哪怕你保持沉默或者昏昏欲睡,你所表现出来的非言语行为也向他人传达了你的情绪和厌恶喜好。沟通的交互性表明你不是不会沟通。归根结底,人们通过你的行为举止,而不是你的意图来评判你这个人。由于你会有某种行为表现(即便睡着时),因此就存在他人通过阅读你的行为来了解你的可能。
人际沟通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 沟通的关键要素包括输出者、信息、接受者以及渠道。信息输出者(source)是各种想法和情感表达的源头。信息(message)就是传递的消息。信息接受者(receiver)是解读信息的人。渠道(channel)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方式。是不是一定要面对面沟通才能被称之为群体呢?尽管大多数小群体互动包括需要亲身参与的讨论,但越来越多的小群体会议通过媒介环境(mediated setting)——这其中,沟通的渠道可以是电话线、光缆、无线电信号、互联网或者其他信息传递方法——完成。换言之,互动不需要面对面。在21世纪,互联网、电话会议、视频会议以及其他技术方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高效。因此,没错:即便是没有面对面的会议交谈,也可以组成群体。
过去30年里,关于媒介沟通是如何增进群体沟通这一方面,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有证据表明相较于面对面沟通的群体,仅通过电邮或者计算机网络联系在一起的群体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想法。不过,诸如此类的沟通会受到滞后反馈或者延迟回复的影响,而当我们面对面交流合作时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并且,尽管媒介沟通可能会酝酿出更多的想法,但要解决复杂问题以及情感事宜,亲历亲为要比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介网络更为有效。大多数情况下,要表明意图,处理不确定事件和误会,亲自沟通成功的概率是最高的。我们会在本章节以及贯穿全书的“虚拟沟通”特色版块专门讨论群体和团队沟通的技术方法。
人际沟通:对高效群体合作至关重要 沟通的质量真的能影响群体的成就吗?鉴于这是一本关于群体沟通的书,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相信这也在你的预料之中。但是,关于沟通在群体成功方面具体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研究者们尚未得出一致结论。除了沟通外,成功还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群体成员的个性、积极性、所掌握的信息量,以及与生俱来的协作能力。尽管如此,部分研究者发现当人们合作时,群体成员彼此间的沟通方式对于最终结果起到关键影响。现在有越来越多关于不同情况下,小群体沟通的重要性的调查研究。
小群体
一个群体至少包括三个人,两个人结成的是二人小组(dyad)。第三人的加入立即让互动沟通历程变得复杂起来,且增添了不确定元素。两人结成同盟,反对另一个人的概率会增加。虽然在二人联手处理事宜时,也存在群体角色、行为准则、能力、地位和领导权分配等诸多元素,但在三人或者三人以上参与的沟通中,这些元素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更显重要。
既然组成小群体(small group)至少需要三个人,那么一个群体最多可以拥有多少成员才能被定义成小群体呢?专家学者并没有就具体名额达成一致。但如果群体人数超过12人(有些人认为是13人,其他人则说20人),那么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大大减少。群体规模越大,每个成员对群体的影响就越小,同时越有可能出现子群体。如果有20人或者更多人,沟通更像是公开场合的演讲,一个人向一位听众发表讲话,所有成员自由参与的机会相对就更少。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更有可能表现被动,而不是积极参与讨论。
为了共同目标聚在一起
总统委派的由经济学家组成的调查团队,Connect.com的高级管理层,以及你们为了备战考试结成的学习小组都有一个相同点:其成员都是出于特定目的而聚在一起。一方面,他们一同关注群体的目标。虽说一群等候乘坐公共汽车或者搭乘电梯的人也都有被运输的目的,但他们并没有相同的目标,每个人的目的地不尽相同。他们主要关心自身,而非他人。一旦抵达个人此行的目的地,他们就会离开公共汽车或者电梯。另一方面,正是共同的目标将各种委员会和讨论群体团结在一起,直到实现目标为止。很多群体之所以无法维持下去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共同目标。人们可能出于不同的动机加入小群体,但将群体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的目标。
有归属感
群体成员不仅需要有共同关心的目标,从而团结在一起,还要有群体归属感。等候公共汽车的上班族恐怕不会有齐心协力一起奋斗的感觉。然而,小群体成员需要有群体认同感,即他们应该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群体。小群体成员意识到群体的存在,并且清楚自己是群体的成员。
施加影响
小群体的每个成员或多或少会潜在影响他人。即使当其他成员在积极发表意见想法时,有一名成员只是面无表情地保持沉默,这种默不作声也可能被他人解读为认同许可。我们将会在第六章中专门讨论非言语信息对群体氛围的重要影响。
本质上,影响他人的行为就是领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在行使领导权,因为他或者她会潜在影响他人。虽然部分群体会选举或者指定一名领导,但大多数群体成员都有机会知晓事情的处理过程,了解成员之间的相处互动。因此,如果我们只是宽泛定义领导这一角色,每个群体成员都有机会成为领导,做出贡献,提出建议。无论规模大小,当每个成员承担起影响及领导他人的责任时,群体就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就。
这里再重复一遍我们所下的定义:小群体沟通是指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进行活动的小规模人群之间的交流沟通,成员有归属感,且彼此之间会相互施加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