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汇集众多名家随笔,拾起遗落的历史细节。
2.百余幅历史图片,再现故事现场的血腥与温情。
3.细节虽琐碎,却真实可感,一字一句皆饱含人文价值。
一本薄薄的文集,汇聚了朱宗震、沈建忠、朱正、单世联等名家的十七篇文史随笔,书中虽是20世纪一些历史的片断、人物散记和野史笔记,但却以故事碎片展现了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界。本书是《百年书系》的首册,旨在为读者捡拾遗落的人文风景。
“第三次请愿势不能再如前之和平,学生等与其亡国后死于异族之手,不如今日以死饯代表诸君之行。”言毕,赵振清、牛广生即拔出利刃,欲自杀以明心迹。代表们惊骇万分,紧握两人之手,苦苦劝解。在代表们防备稍疏之际,牛广生突然持刃割下左腿一块肉,赵振清割下右臂一块肉,在致代表的信上涂擦数遍,惨不忍睹。各代表纷然泪下,答谢学生,誓死请愿到底。
1910年的国会请愿热潮
侯宜杰
1908年,在立宪派的鼓吹和发动之下,十余省的绅商民众选派代表赴京请愿速开国会。到了1910年,全国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国会请愿热潮,先后进行四次,长达一年之久。
第一次请愿
1908年的请愿,促使朝廷宣布了九年正式立宪的期限。但立宪派认为期限过长,资政院不能代表民意;在筹办谘议局的岁月里,立宪派看到政府的表现,深深认识到只有早开国会,成立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人民参政,才能监督政府,加快立宪的步伐。1909年9月,中国与日本签订新约丧失种种权利,列强在海牙和平会议上密议统监中国财政的消息,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10月13日,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同立宪派骨干商定,派人前往各省谘议局相约,于12月中旬派代表到上海,共同讨论速开国会的问题。各省谘议局欣然同意。
请愿速开国会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大力支持,徐特立断指血书是其中最为感人的事件。12月6日,湖南各界推举罗杰、刘善渥等4人为代表,定于8日启程赴沪。长沙修业学校教员徐特立闻悉异常兴奋,8日在学校谈及外交失败,时局阽危,“既已筹备宪政,以图补救,则非早开国会,不足以促进行”时,他热血奔腾,找了一把刀,将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用鲜血书写了“请开国会,断指送行”8个字,表达了支持请愿的坚强决心。他还想去找罗杰亲自陈述意见,经人劝止,遂嘱姜济寰、彭国钧将血书转送代表,并代达己意。徐特立是以甘洒热血为代价换取国会速开的第一位志士。
到上海参加会议的共有16个省的51名代表,从12月18日起召开请愿国会代表团谈话会,确定签名以谘议局议员为限,公推直隶省的孙洪伊领衔,决定了进京的人员,30日通过了要求一年召开国会的呈稿。会议期间,罗杰和刘善渥向代表们展示了徐特立的血书,大家看了感动得流下热泪,纷纷表示一定要将请愿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返回。
1910年1月,请愿代表陆续抵达北京。16日,代表们列队齐赴都察院,呈递了请愿书。请愿书从内政、外交和国会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列举了国会必须速开的理由,还驳斥了不能更易九年召开国会谕旨和人民程度不够两种论调。
请愿代表受到京师绅商学界的热烈欢迎。
22日,代表议决组织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确定1909年各省签名请愿者均为会员;非到国会成立之日,不得解散;会员均应广泛发动群众,分头请愿;每省设置干事等事。接着通告了各省谘议局,谒见军机大臣和满族亲贵。
京师的八旗士民看到代表请愿,很受鼓舞,特召集起来,开会欢迎代表。遂后也推举代表将请愿书送呈都察院,要求一年内召开国会。
28日,都察院将请愿代表和旗民的请愿书上奏。30日,摄政王载沣颁发谕旨,嘉奖了代表们的爱国热忱,但又说我国幅员辽阔,筹备不完全,国民知识程度不齐,速开国会,反致纷扰,予以拒绝。
第二次请愿
2月1日,北京各界召开大会,与代表商量协助进行之策。6日,代表议决了再上书的时间;出京代表回省组织同志会及发动人民请愿;各省同志会一面上书督抚,请其代奏,一面推举代表来京;通电海外华侨推举代表来京请愿;组织报馆;并将会名改为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等重大问题。次日又电告各省团体,暂以京师代表团为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总部,各省立即设立分会,举定干事。继又致书各省多立同志会,发表演说,务使全国人民皆知国会利益,推举代表来京上书。
为了团结同志,增加请愿的后援力量,2月12日,由黎宗岳等发起,京师人士成立了国会期成会。通告各省团体,请即组织分会,公举代表2人到京,与京师国会期成会联名上书请愿。
为唤起人民争取国民权利的民主意识,鼓起要求速开国会的勇气,请愿代表将徐特立的血书刷印成红色传单,分送各省,广为散发。直隶立宪派人士还把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编成国会热潮新戏,在天津同乐舞台与该园著名艺人同台演出。徐特立由此声名鹊起,成为全国敬仰的志士。江苏丹徒县的郭毅为表示其“以血购国会”和支持请愿的诚意,鼓励代表勇往直前,也效法徐特立,自刺臂血,书写了“以购国会,国会乎,政党乎,血乎!”连同一信,邮寄请愿代表。代表不胜感痛,立即将其血书制版印刷,分发各省。
接着代表讨论了海外华侨发动的办法,请直隶、江苏、广东、湖北4省总商会通告各省商会,推举代表到汉口开会,并到京上书。
4月4日,代表邀请各界人士开会。经大家公议,将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定名为国会请愿同志会,总部设在北京;创办《国民公报》,作为国会请愿同志会和谘议局联合会的喉舌。
会后,代表刊布了《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论述了速开国会可以革除贫弱根源,驳斥了朝廷不允速开的各种说法。还特别发表了敬告商会书,着重强调:“今日世界无不以工商业为立国之根本者。夫商人既一跃而居国中最重要之地位,则国中政治之得失自与商人有特别利害之关系,故吾国今日国会请愿之事,尤应以联络商界为中坚”。急望各省商会共举代表,相约入京,大举请愿。接着,代表组织了国会请愿代表团,公举孙洪伊等为干事。
全国各省谘议局、教育会、商会和立宪团体,均积极支持代表继续请愿,响应号召,组织了同志会支部,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国民签名。此次请愿,据称国民签名者达3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和商民,他们构成了请愿的主力军。商界这次是以一支独立的力量出现于运动中的。当请愿代表一发出号召,他们便毅然挺身而出,由各地商会出面,纷电请愿代表,表示决心继续请求,誓作后盾。江苏的商界召开了大会,选派代表,直接上书请愿;吉林商务总会和各地分会亦公请督抚代奏即开国会。上海的李厚祜、陈震福、陈寿颐、金贤来还以华商联合会的名义,拟就请愿书,准备联合海内外华商请愿。广东、江西、山东、湖北等地商会都积极参加了请愿活动。海外侨胞有的直接致电政府,有的推举代表回国,一致要求速开国会。
各地人民不仅踊跃签名,而且还从物质上给请愿代表以帮助。如汉口水电公司总理宋炜臣寄给代表大洋500元,“聊尽国民分子之义”,希望代表“迈往直前,百折不回”。福建谘议局议员林辂存捐给国会请愿同志会总部银180两,作为创办日报之用。直隶有一自署“逸亭氏”的公民汇给代表2000元,作为组织政党之助。江苏一个自称“濑水氏”的公民见国会不开,特将自己认捐的国债100元改寄给代表。至于捐款赞助各地同志会分会的就不计其数了。
6月16日上午,代表齐集都察院,由领衔者依次向都察院递交了分别代表直省谘议局议员、直省和旗籍绅民、各省政治团体、各省商会、直省教育会、东三省绅民、江苏教育会、江苏商务总会、(南洋)雪兰峨中华商务总会、澳洲全体侨商10份请愿书,均要求一年之内召开国会。请愿书内容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国会不能不速开的理由。
这些请愿书讲的都是中国的实际情况,表达的都是代表内心的真实感情。他们苦心劝告,竭诚相求,只是因为要尽到国民的责任,表现了对朝廷的依恋之情和赤诚之心,语语见泪,字字泣血。然而,在顽固守旧的大臣眼里,人民请愿并不是出于什么好心,叫嚷要解散代表团,以免与政府为难。
26日,代表上书政府,理直气壮地声明:人民是极不信任官僚专制政府的,不给人民立法权,人民便不承认政府的一切法律命令,人民起来造反,推翻政府,都是正义的、无可指责的。这种几乎等于煽动“叛上作乱”的大胆言词,既表明了他们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悲愤之情,又是对政府的当头棒喝。无奈当权者利令智昏,执迷不悟。
27日,载沣颁下诏旨,虽然说朝廷希望立宪早日实现,但又以“国家至重,宪政至繁,缓急先后之间,为治乱安危所系”,和财政困难、地方受灾为由,加以拒绝。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