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的云彩:渐行渐远北京往事》:
过去京城里有牛市大街、马市大街、猪市大街和羊市大街,1965年北京市政府废除了旧地名,其中羊市大街改称阜城门内大街。从阜成门(那时还未建立交桥)往东至西四十字路口,全长约一千六百米,是北京古老的街道之一,自打我一出生就命中注定要与这条大街紧密相连。
20世纪50年代,我在这条街上幼儿园,60年代在这条街读小学和中学,70年代我穿过这条街去工厂上班、读大学,80年代我站在这条街道边迎妻接子。因此,这条街道的天空里回荡着我儿时的欢笑,土地上有我成长的脚印。眼看着道路两边的树木岁岁枯荣,我已经从当年满大街跑的孩子长大成人,家庭地位不断提升,户口本第一篇户主换成了我,儿子叫我爸爸,儿子有了女儿叫我爷爷。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条大街让我流连忘返、魂牵梦萦。
明正统元年(1436年)平则门改称阜城门。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曾对城门、箭楼等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城楼为三重檐歇式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1米。阜城门是明、清两代自门头沟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门”之称。
20世纪70年代修建环城地铁,城楼及城墙皆被拆除,并将护城河填平为路,即现在的二环路。
北京城里凡是以某某城门为街名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一座城门都对应着内外两条大街。从阜成门城楼处往城里走的那条街就叫阜成门内大街。那时北京城里高楼甚少,阜城门城楼就是此处的最高点。20世纪50年代,城门楼无人管理随便上下,60年代,城门楼阶梯处安上了铁栅栏,顽皮的孩子照样爬过栅栏上去玩耍。爬上城楼举目望去,北京城外的群山、城里的车水马龙尽收眼底。
记得真真儿的是我小时候,邀上胡同里的孩子们在城楼上放风筝。用两根门帘子棍搭个十字,贴在一张书本大小的厚宣纸上,下面贴上两根纸条,在两个固定点拴上线就是一个风筝了。
北京俗称这种风筝为“屁帘”。北京冬春季大多刮西北风,夏秋大多刮东南风。站在城楼东北角,两边的风向都适合放风筝。邻居的孩子高举起风筝,我负责放线,人在高处风力大,一松手风筝就悠悠飞起,飘飘然飞向天空。那“屁帘”稳稳地受着风力,微微地颤动,时而凭气流托举升空,时而又俯冲,快要跌撞地面,却又一跃而起。城门楼上的孩子们高兴跳跃,平地上的过往行人不时抬头观望。1969年,北京修建地下铁路即二号线,城楼及附近城墙皆被拆除,将护城河填平为路。阜成门及老城墙荡然无存,孩子们再也不能上城门楼放风筝了。
2002年西城区政府在迎奥运行动计划里,修建了顺成公园。
顺成公园以绿化和旧北京风情为主题,建在西二环东侧,南起复兴门,北到官园路口,全长2.4公里,平均宽度近30米,绿地总面积6.64公顷。在位于西二环阜城门桥东北角处有一尊石刻,记述了阜成门的历史。还有一组骆驼拉煤的铜雕,讲述着阜成门的往事。如今的阜成门已经演化为单纯、抽象的地名,城门及城墙早就不见了。原阜成门城楼的位置就是现在的那座苜蓿叶形全互通式立交桥。
妙应白塔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因寺内有通体白色的塔,故称白塔寺。白塔塔体为砖石结构,通高50.9米。寺院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和七佛宝殿以及西侧的配殿、厢房。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白塔是在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8年设计和施工于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并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同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寺院在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至今已700余年。从我家往西走上一站多地就是白塔寺,年幼时常由大人带领去逛白塔寺庙会。白塔寺庙会举办于清代中后期,并逐渐演变为京城里著名庙会之一。当时有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和花市五大庙会,白塔寺庙会每月阴历逢五、六开庙。到了1964年,白塔寺庙会就停办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