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蓝花布的思念
0.00    
  • ISBN:
    9787502468613
  • 作      者:
    任宝亭著
  • 出 版 社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蓝花布的思念》收录了作者任宝亭先生六十余篇文章,时间跨度三十多年,跨度很大,期间作者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和观念的转换,作者坚持保留着文章的原始面貌,尊重着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那时的水准。
  《蓝花布的思念》分为“闲散钩沉、倚山观水、恩重情深、工地归来、我看艺术”五部分。文章类型丰富,写作题材宽泛,写作手法多变,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及鲜明的艺术个性。
  作者在耳顺之年整理出的这本文集,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年代感,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能发人深省、感人肺腑,同时能感受到作者胸中荡漾着充沛元气,在自己耕耘的领域游刃有余及其业精于勤的为学之道。
  全书语言纯朴精致,意象绮丽饱满,具有浓厚的抒情意识和真切的人文观照,作者直面自己的真实情怀和内心感悟,情真而不矫作,淳朴而不空乏,庄重而不古板,清雅而不雕琢。
  本书颇有鉴赏价值,值得阅读与收藏。
展开
作者简介
  任宝亭,河北涉县人,笔名茅山,偶尔也以草石、草山为名,书斋号“汲古斋”,现供职于中国华冶科工集团公司,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邯郸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邯郸市政协委员、邯郸市丛台区人大代表、河北省工会代表大会代表、中共邯郸市党的代表大会代表等。在繁忙工作之余,他倾心于文学创作、书法艺术和武术。文学创作上尤擅散文写作,其作品平实大气,质朴深邃,以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文化底蕴为其艺术个性。
展开
内容介绍
  《蓝花布的思念》收录了作者任宝亭先生六十余篇文章,时间跨度三十多年,分为“闲散钩沉、倚山观水、恩重情深、工地归来、我看艺术”五部分。文章类型丰富,写作题材宽泛,写作手法多变,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及鲜明的艺术个性。作者在耳顺之年整理出的这本文集,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年代感,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能发人深省、感人肺腑,同时能感受到作者胸中荡漾着充沛元气,在自己耕耘的领域游刃有余及其业精于勤的为学之道。
展开
精彩书摘
  《蓝花布的思念》:
  故居堂屋正中矗立着彭德怀同志身着戎装的汉白玉半身塑像,这是一位海外侨胞的敬意。东正房和东头横屋按当年原样布置,在彭德怀同志住过的房间里,床、柜、桌、凳等原物均保存完好。两头三间横屋,辟为故居的辅助陈列室,用大景图片、遗物向观众展示了彭总光辉的一生。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彭德怀同志回到阔别三十三年的故乡调查研究,就居住在东正房。在这里他会见了不少乡亲父老,耳闻了真言,目睹了实情。他还亲自到人民公社炼铁厂观察、询问、了解,他站在炉前估算了一下,炼一吨铁的成本要比其本身价值高几十倍。面对这种“小土群”炼铁办法,彭德怀同志心情沉重,他对干部们说:“现在这么搞,不是好办法,要攒劲把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搞起来。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用政治挂帅来否定经济法则和科学规律,也不能用它来代替工作中的具体措施呀!”这次故乡之行,使彭德怀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实实在在的材料,促使他半年后——一九五九年七月十四日在庐山会议上写下了著名的意见书。
  在这一意见书手迹的展柜前,我实在难以移动脚步,心中油然升起无限敬意,还有惆怅和欣慰,惆怅的是以往,欣慰的是当下。
  这一意见书,本是彭总写给毛主席个人的一封信,是毛主席阅后在空白处写了大标题:“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并批示:“印发各同志参考”。此后这封信便被称为了意见书。全信只有三千七百字,但很多文章、资料上都把它说成是万言书,甚至有位名人的文章也如是说,这实在是一个误会,或言搞串了。彭总确实写过万言书,但那是庐山会议之后,一九六二年他被革职闲居在北京挂甲屯吴家花园那个废旧的院落里所写,全信八万余字,记述自己一生的经历,信的落款时间是一九六二年六月十六日。信送到毛主席手里,毛主席毫无责怪之意地说他,“写信不写则已,一写就是几万言啊”。这封信才是彭总的万言书。
  庐山会议上,就因为那三千多字的信,给他惹来了塌天大祸。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巨大压力下,不少同志,包括两位老帅,都劝他改变态度,以免招致灭顶之灾,但他的秉性、党性决定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仍高昂着不屈的头。彭总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并被打成反党集团,连同公开支持他的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也受到了牵连,但他坚持真理,矢志不移。一九六一年十一月,被撤销职务的彭总再次回到故乡,在故居一住就是一个月零五天。当时,我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生活很苦,粗糠野菜也不能填饱肚子,浮肿病普遍,饿死人的事也不断发生。彭总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白天走村串户,座谈访问,并和乡亲们一起开田、收棉花、种麦子,晚上回到故居,点燃煤油灯,写下了四份调查报告,又是一个八万余字,再一次实事求是地向党反映了农村的真实情况。彭总啊,您这种不顾个人安危,文死谏、武死战的本性咋就没有一点改变呢?但这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啊!
  也就是那一次回乡,他与乡亲们在一起聊天时说:“从今年起,我每年都要回来劳动百天,如果不能回,我投资一百元给队上。”从那以后,彭总连续几年都给村里如数寄钱,后来因“文革”浪潮席卷全国,彭总再度受到批判,囚于深牢大狱,直到一九七四年含冤而死,他的那一愿望生前自然也就未能实现了。
  那天参观的人不多,我有幸坐在彭总回乡用过的简陋的老式大木床上,陷入一种毫无目的的沉思,心中倏然得句:
  将军百战未曾死,
  功成不意做死囚。
  悲剧缘何问乌石?
  耿耿忠骨为民吼。
  ……
展开
目录
 一、闲散钩沉
古往今来,世态人情,钩沉察微,气象万千,"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于是,思绪脱缰,遐思迩想,心迹袒露,注于笔端。
1. 啊,八点开
2. 妒花与妒才
3. 邂逅侯天喜
4. 彭总精神不死
5. 善从学者无弃学
6. 紫荆花儿两地开
7. 古高炉感怀
8. 回望人海
9. 纺大情缘
10. 贺卡背后的故事
11. 共同的伤痛
12. 研究研究"研究会"吧
13. 朦胧的意义之随笔(外四则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