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 1
父老乡亲哪里去了 / 3
每个人都会消失 / 9
父亲与菜园 / 20
大田记忆 / 31
割苇的少年 / 48
雨天三匠 / 62
村桥简史 / 69
一天 / 75
出家者 / 82
陷落的村庄 / 91
迁坟 / 104
秘账 / 112
种谷记 / 120
尘肺病人 / 126
孩子和他的岛 / 134
偷情与毒药 / 146
火 / 151
阿牛的工伤 / 160
活在城市下面 / 165
擦鞋 / 172
绝响 / 179
露水 / 192
打扫红尘 / 211
乡间“行为艺术家” / 216
穿衣人 / 224
脚猪郎 / 232
展开
——著名作家、杂文家、诗人 邵燕祥
★我和作者都在资水流域长大。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普普通通的父老乡亲,生如芥尘之微,死与草木同腐。用笔墨记录这些小人物的生存与情感状态,是这土地上长大的读书人一种责任。而当那些曾经生气勃勃的村子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大潮中日渐枯萎,“父老乡亲哪去了”近似一种天问。若能解答好这一天问,我以为就能解决中国农村和农民之出路的宏大命题。
——知名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家 十年砍柴
★“村庄上空已不再有悠悠的雁阵,村庄就像一部古旧的农书塞在山缝里,只有岁月的风在无声地翻弄。”这是作家刘鸿伏对当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形象的描述。村庄里的父老乡亲不见了,他们去了城市,去了异乡,但乡愁留在了他们心里。作家在他的文章里向我们提供了解读乡愁的密码。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