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纯真年代
0.00    
  • ISBN:
    9787506847650
  • 作      者:
    (美)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6
收藏
作者简介
  伊迪丝·华顿(1862-1937),美国女作家。出身于纽约名门望族。幼年曾随父母旅居欧洲,深受欧洲文化的濡染。自幼酷爱文学,少年时期便开始练习写作。1885年,与门当户对的费城绅士爱德华·华顿结婚,但婚姻生活并不美满。1913年与丈夫离异,并移居法国,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慈善事业。与旅居欧洲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保持着长期的友谊,后者对其写作风格和技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欢乐之家》(1905)和《纯真年代》(1920),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1911),中篇小说集《老纽约》(1924),文学论集《小说创作》(1925),等等。《纯真年代》代表着华顿小说创作的高峰,1921年荣膺普利策小说奖,并于1993年被好莱坞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搬上银幕。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书籍编译馆:纯真年代》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小金字塔”里的爱情故事。出身于纽约名门望族的年轻律师纽兰·阿彻在同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梅·韦兰订婚前夕,遇到了梅的表姐爱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后者刚从欧洲回到美国,准备办理同她的丈夫、一位“恶棍般的波兰贵族”(第41页)离婚的手续。纽兰订婚之后,受未婚妻家族的委托劝告爱伦放弃离婚的打算,因为在因循守旧的老纽约人看来,离婚乃令整个家族蒙羞的丑闻。在同爱伦接触的过程中,纽兰逐渐被这位深受欧洲文化熏陶的女子身上那种“富于戏剧性、热情奔放、非同寻常的内在气质”(第108页)所吸引,进而同她相恋。就在纽兰打算放弃婚约、同爱伦结合之际,梅的一纸关于婚期提前的电报将他拉回到原定的生活轨迹上来。婚后,单调沉闷的家庭生活使纽兰饱受压抑,而与爱伦的重逢更是使他再度陷入对二人结合的憧憬之中。然而,社会习俗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迫使纽兰最终选择留在妻子身边,爱伦则为了成全纽兰和梅的家庭幸福,黯然回到了欧洲。多年以后,纽兰终于有机会来到巴黎与爱伦重聚,然而此时的他已然没有勇气叩开昔日恋人的房门,决定把“压抑和埋藏了一生的那些无法言说的遗憾和回忆”(第320页)永远留在心底。
  小说的情节相当简单,甚至有些“老套”;但是,作者善于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中提炼素材、塑造人物,将作品主题深植于现实的土壤之中,使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受和细腻笔触,精心描绘了“老纽约”的歌剧演出、大型晚宴、家庭舞会、教堂婚礼、社交访问、体育比赛等活动,对人们的衣着、礼仪、家居设计乃至生活用品都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华丽而生动的上流社会全景图。在忠实地再现社会风俗的同时,作者常常以诙谐幽默的文笔来讽刺“上流人士”们的居高临下和墨守成规,并对那些束缚人性的陈旧习俗进行了含蓄的谴责。
展开
精彩书评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最伟大的女小说家。
  ——《星期日泰晤士报》
  
  ★伊迪丝·华顿的全部作品我其实都非常喜欢,但这一本是我的最爱。……我钦佩她的行文风格,清晰、机智、巧妙而不做作。……《纯真年代》讲述的是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用华顿的典型手法表现了这样一种境遇:……男人和女人都发现自己处于束缚之中,受到道德要求和心灵需求的两面夹击。这部小说富于浪漫色彩,但并不多愁善感。它的不圆满结局令我着迷。
  ——莱昂内尔·施赖弗(美国女小说家,英国奥兰治小说奖得主)
  
  ★在美国文学中,没有一个女子像在劫难逃的奥兰斯卡夫人那样迷人。……传统上,亨利·詹姆斯的文坛地位一直比伊迪丝-华顿略高一筹。而今,人们对女性作家的偏见日益减弱,他们也呈现出了真实的面貌:两人乃是旗鼓相当的巨人,一同担任着我们美国文学的仁慈守护神。
  ——戈尔·维达尔(美国小说家、剧作家和社会批评家)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书籍编译馆:纯真年代》:
  韦兰小姐显然正准备加入跳舞的人群,她停留在门口,手中握着铃兰(她没带别的花束),脸色有点苍白,两眼灼灼放光,表现出真切的兴奋之情。一群年轻男子和姑娘围在她的周围,很多人同她握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站得稍远一些的韦兰太太面带笑容注视着这一场景,表露出有保留的赞赏之意。很明显,韦兰小姐正在宣布她的订婚消息,而她的母亲则摆出一副不大情愿的家长派头,这副派头被认为是与这种场合相称的。
  阿彻踌躇了一会儿。订婚消息是按照他的明确意愿宣布的,可是他的本意却不是要把自己的幸福公之于众。在拥挤而热闹的舞厅里宣布这个消息,相当于强行剥掉个人隐私的保护层,而这种隐私原本属于最贴近心灵的东西。他的喜悦非常深沉,因而表面的污损并没有触及根本,但他还是愿意让表面也同样纯洁。令他感到满意的是,他发现梅·韦兰也有同样的感受。她用眼睛向他投来恳求的目光,仿佛在说:“要记住,我们这样做是因为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任何恳求都不会在阿彻心中引起更加迅速的响应了;然而他仍然希望,他们之所以必须这么做,是出于一个十全十美的理由,而不仅仅是为了可怜的爱伦·奥兰斯卡。韦兰小姐周围的人们面带会意的笑容给他让开了路;在接受了对他的那份祝贺之后,他拉着未婚妻走到舞厅中央,把胳膊搭在了她的腰间。
  “现在我们不用非得讲话了。”他望着她那双坦率的眼睛微笑道。两人乘着《蓝色多瑙河》柔和的波浪漂游而去。
  她没有回答,双唇绽出一丝微笑,但眼神依然淡漠庄重,仿佛正在凝望着某种不可言喻的幻影。“亲爱的。”阿彻悄声说,一面用力将她贴近自己。他逐渐感觉到,订婚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即使是在舞厅里度过的,其中也包含着某些重大与神圣的内容。有这样一个纯洁、美丽、善良的人儿在身边,这将是怎样的一种新生活啊!
  跳完舞之后,已成为未婚夫妇的他们漫步走进温室,坐在一片由桫椤和山茶组成的高大屏障后面,纽兰把她戴着手套的手紧紧地压在嘴唇上。
  “你知道,我是照你的要求做的。”她说。
  “是的,我不能再等了。”他含笑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又补充道:“只是,我真希望不是在舞会上宣布的。”
  “是的,我知道。”她会意的目光与他的目光相遇,“不过,毕竟——就是在这里,我们也是单独在一起的,不是吗?”
  “噢,最亲爱的——永远都是这样!”阿彻喊道。
  显然,她将永远理解他的想法,永远讲得体的话。这一发现使他的幸福之杯满溢而出。他欢快地接着说:“最糟糕的是我想吻你,却做不到。”说着,他迅速地朝温室四周瞥了一眼,确信他们暂时处于隐蔽之所,便一把将她揽到怀里,匆匆地吻了一下她的双唇。为了抵消这一大胆举动的影响,他把她带到温室中的一个不那么隐蔽的地方,让她坐在一张长竹椅上。他在她的身旁坐下,从她的花束上摘下了一朵铃兰。她默默无言地坐在那里,整个世界像一条阳光灿烂的峡谷一样横在他们脚下。
  “你告诉我的表姐爱伦了吗?”过了一会儿她问道,仿佛在梦中说话一样。
  他醒了过来,想起他还没有告诉她。一想到要把这样的事情告诉那位陌生的外籍女子,一种无法克服的反感使他没有说出已到嘴边的话。
  “没有——我一直没有机会说。”他急忙撒了个小谎。
  “噢,”她看上去很失望,但仍然温和地下定决心要表明她的观点,“那么,你一定要告诉她,因为我也没说;我不愿意让她以为——”
  ……
展开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下卷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