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丝·华顿(1862-1937),美国女作家。出身于纽约名门望族。幼年曾随父母旅居欧洲,深受欧洲文化的濡染。自幼酷爱文学,少年时期便开始练习写作。1885年,与门当户对的费城绅士爱德华·华顿结婚,但婚姻生活并不美满。1913年与丈夫离异,并移居法国,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慈善事业。与旅居欧洲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保持着长期的友谊,后者对其写作风格和技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欢乐之家》(1905)和《纯真年代》(1920),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1911),中篇小说集《老纽约》(1924),文学论集《小说创作》(1925),等等。《纯真年代》代表着华顿小说创作的高峰,1921年荣膺普利策小说奖,并于1993年被好莱坞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搬上银幕。
展开
——《星期日泰晤士报》
★伊迪丝·华顿的全部作品我其实都非常喜欢,但这一本是我的最爱。……我钦佩她的行文风格,清晰、机智、巧妙而不做作。……《纯真年代》讲述的是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用华顿的典型手法表现了这样一种境遇:……男人和女人都发现自己处于束缚之中,受到道德要求和心灵需求的两面夹击。这部小说富于浪漫色彩,但并不多愁善感。它的不圆满结局令我着迷。
——莱昂内尔·施赖弗(美国女小说家,英国奥兰治小说奖得主)
★在美国文学中,没有一个女子像在劫难逃的奥兰斯卡夫人那样迷人。……传统上,亨利·詹姆斯的文坛地位一直比伊迪丝-华顿略高一筹。而今,人们对女性作家的偏见日益减弱,他们也呈现出了真实的面貌:两人乃是旗鼓相当的巨人,一同担任着我们美国文学的仁慈守护神。
——戈尔·维达尔(美国小说家、剧作家和社会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