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忆1945·胜利大反攻》:
1944年的春天,天空没有鸟鸣声,只有大炮的轰鸣;大地没有花香,只有硝烟的战场。
在欧洲,英美盟军与苏军向德国法西斯发起战略反攻,整个欧洲战场车轮滚滚,硝烟弥漫。西线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突破莱茵河,向德国法西斯的腹地推进;东线的苏军在朱可夫元帅的指挥下,向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疾风暴雨、席卷千军的进攻。在强大的攻势之下,意大利法西斯首先垮台,墨索里尼在逃跑中被游击队捉获处死。德国法西斯堡垒在猛烈的攻势下,亦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在太平洋,从1944年起,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登陆作战,尼米兹将军指挥太平洋舰队负责海上支援,向日本法西斯作摧毁式的打击。
在中国大陆,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在全世界举行战略大反攻的时候,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景象。
先讲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豫湘桂战场与滇缅战场几乎是冰火两重天。国民党军队在滇缅进行对日反攻作战的时候,从中原到华南的对日作战却几乎是一败涂地。
1944年4月,日军向河南、湖南、广西等地发动了被称为“一号作战”的大规模进攻,其战略目标是摧毁美军驻华空军基地,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开辟一条由日本本土,经中国东北、华中、华南,直达印度支那的陆上通道,以利支持日后的南方作战和进行“大陆决战”。
日军的这次进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击平汉路南段,由华北方面军实施,使用4个师团的兵力:第二阶段,进攻粤汉路,由第十一军实施,使用兵力8至10个师团的兵力;第三阶段,打通桂湘线,由华南日军实施,使用2个师团的兵力。针对这三个阶段作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分别进行了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总称为豫湘桂会战。
豫湘桂会战从4月开始,至12月结束,共历时8个月。日军全部打通平汉线南段、粤汉线以及湘桂线、越桂线,虽然没有歼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但造成其战斗力空前的低落,损兵六七十万,失地数千里,遭到了抗战以来第二次最为严重的失败。
如果说1944年是正面战场严重失利的一年,那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打通中印公路的反击战可算作是例外。这次反攻战是中、美两国共同促成的,美国军部和史迪威起了主导作用。
1943年11月,中国驻印军一部由雷多出发,掩护修筑公路,向缅北方向推进。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于1944年1月进抵大龙河西岸,新编第二十二师亦前出宁边、于邦等地。3月5日收复孟关要隘,随即进入孟拱河谷作战。中国远征军则由滇西出动,先后参战的共有17个师。4月13日强渡怒江,6月初前出腾冲。
驻印军一部于5月中攻占密支那机场,8月3日占领密支那。同年9月至11月,远征军攻克腾冲、龙陵等地,驻印军则在12月攻占八莫。1945年1月,远征军与驻印军会师于芒友。3月间,中印公路全线打通。
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对于解除日军从缅甸方面对中国西南的威胁,改善从印度到昆明的陆上运输线,增加美援,以及支援太平洋上盟军的攻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华中、华南和西南各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一片溃败声中,它异军突起,在正面战场露出了一线胜利的曙光。
打通滇缅路作战的曙光仅仅照亮湘西一隅。1945年4月9日,湘西会战开始,日军从新化、邵阳、东安出击,分三路向芷江进攻,企图将中国军队第四方面军主力围歼于沅江以东雪峰山区。中国军队节节后退,诱敌深入。5月初,中国军队转入反击,对日军主力1个师团实行分割围歼。战至20日,日军伤亡惨重,残部突围逃窜。湘西会战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它标志着日军在华战役进攻的结束,也标志着正面战场中、日两军会战的终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