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古诗词中的旷达之味》:
首掀改革之风,他们反对鼓吹盛世、歌舞升平的无病呻吟,反对“上官体”;他们引领唐初诗歌从宫廷走向民间,走向人民,以至更广泛的“接地气”的题材。他们在风格上主张“雄健”、“壮阔”,接近于“魏晋风骨”。但是他们的改革还不彻底,像《滕王阁序》等还有很明显骈赋、对偶等齐梁遗风。所以,“初唐四杰”是唐初文学新旧时期的过渡人物,他们只是揭开了文学改革的序幕,这时候,“诗骨”陈子昂出现了,同时带着“清晰而透辟的理论主张”和一批优秀的实践作品。
本诗虽不是诗人最著名的代表作,但从风格来看,无疑是诗人最为豪迈的作品。史载,陈子昂少年任侠,好击剑,年十八伤人,弃之习文,“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遂入京,因“胡琴事件”名声大噪,时人赞其“必为海内文宗”。不久,中进士,又因故见疑于高宗,渐远之;及武则天出,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擢右拾遗。后随武攸宜出塞征契丹,也算是亲历战争之人,这首诗是他为当时的一位姓陆的将军送别而作。
“平生闻高义”四句,看似在写这位将军的勇猛,实则写出自己生来喜欢“高义”的志向。这位将军不但文武双全“书剑百夫雄”,还有高风亮节。如果有人让他谋求升官发财,他则会说,如果早那样做,就不是现在这样的“白头翁”形象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