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学术文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
在50年代领导文字改革过程中,中共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文字改革政策,将汉语拼音字母的主要作用由拼音文字调整为辅助识字。周有光曾经将拼音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字母作为国家的法定文字;第二层次,以字母作为法定文字的构成部分;第三层次,以字母作为法定文字的辅助符号。第一层次为狭义的拼音化,第二和第三层次为广义的拼音化。如果说新中国文字改革推行了拼音化,也只是指推行了《汉语拼音方案》,属于广义的拼音化中的第三层次。
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文字改革成果已经推动我国文化落后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人民教育文化素质大为提高的形势下,为了避免人们在拼音化问题上产生拼音化就是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的误解,中国共产党又及时调整文字改革工作任务,将语言文字工作重点放在巩固文字改革成果,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不再在政策层面提文字改革的拼音化方向。此后,拼音化方向只是学术层面研究的问题。
三、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改革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文字改革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本质。
文字是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与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运用有直接关系。不懂文字的人们既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思想和跟别人交流思想,又不能阅读文件和书报,这就使运用民主权利受到一定限制。正因如此,千百年来文字掌握在少数统治者手中,成为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面对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渴望学习知识和文化,以提高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而要使文盲半文盲迅速地掌握使用文字,不能不正视传统繁体字的难认、难记、难写不易掌握的问题。为了广大劳动人民比较容易地掌握文字工具来学习文化技术,更充分地运用民主权利,而大力推行文字改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新中国文字改革的初衷和出发点。“文字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容易掌握祖国的文字。汉字简化是文字改革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减少学习汉字的困难和增加书写汉字的便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就毛泽东本人而言,他长期书写繁体字,却倡导“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并“首先进行汉字的简化”。这正说明文字改革,绝不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或一部分人的个人喜好出发,而确实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而采取的决策。
文字改革方案的制定更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习惯,吸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例如汉字简化工作,大到“约定俗成”简化方针的确立,小到某一个字偏旁的选取、笔画的省减,都力求照顾群众中普遍应用的现实。首先采用群众所创造并且为群众已经习惯使用的简体字,同时运用群众习惯使用的简化方法(例如同音代替、草书楷化和减省笔画等)来创造一部分新的简体字。《汉字简化方案》的制定,不仅凝聚了专家学者的心血,更渗透着普通群众的智慧。正因如此,有专家指出:“简化字不是少数人关起门生造出来的,而是长期在社会流传、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人民政府推行简化字,只不过给这些长期在社会流传的俗字以规范字的身份。”
对如何正确看待文字改革,1957年就有语言学家指出:“文字该不该改革,不决定于五百万知识分子对汉字的感情,而决定于六万万人的利益”,“文字改革本来不是为着现在已认识方块字的知识分子,而是为着现在还不认识字和将来要认识字的千百万劳动人民和我们的子孙万代”。还有人指出:“单就已经认识汉字用惯汉字的人着想,改不改都无所谓。可是咱们小学里每年有大量的新人学的儿童,咱们中间又有大量的文盲。为这两大批人着想,汉字就非改革不可。……汉字改革是关涉到多数人利益的一件大事。有些人不赞成汉字改革,找出种种理由,可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多数人利益这一点。在社会主义的社会里忽略多数人利益,这是不妥当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