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芙蓉江泪多:古诗词中的唯美典故》:
《毛诗序》云:“《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减)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卫国经过动乱,人民遭受灾难,流离走徙,痛失所爱。有位失去了丈夫的少妇,在路途中遇到一位鳏夫,对他产生了好感很想嫁给他。诗中并没有直接表白求爱之意,以“有狐在踽踽独行,思得匹偶”,便委婉地表示了对他的爱心。
她低低吟道:
有只狐狸啊,在独行着寻找它心爱之人,在那淇水边的桥上。它心里是那样忧愁啊,只怕那人没有衣裳。
有只狐狸啊,在独行着寻找它心爱之人,在那淇水可涉的地块。它心里是那样忧伤啊,只怕那人没有衣带。
有只狐狸啊,在独行着寻找它心爱之人,在那淇水的近岸处。它心里是那样忧郁啊,只怕那人没有衣服。
用狐狸来比喻自己的心,也仿佛能见少妇之柔媚风姿。
汉时石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狐狸最初是涂山氏的图腾。汉《艺文类聚·卷九九祥瑞部下·狐》引《吕氏春秋》逸文: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吴越春秋》:“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于是涂山之人歌之。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这两个故事都是说的一件事:大禹三十岁尚未娶妻。一天行到涂山(今河南嵩县),他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也要考虑后嗣问题了,所以说:“我要娶亲了,一定会有想嫁我的人。”这时,便有一只长着九条尾巴的白狐来到他面前。古代一般认为狐狸是瑞兽,所以他说“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涂山人于是便编了一支歌,认为大禹在涂山成亲是祥瑞之兆,会降福给涂山的人们:
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干兹则行。
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子。这个神话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是,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白狐为图腾物的部族。
后来狐狸在传说与故事中都渐渐开始象征着智慧,甚至是妖邪和柔媚。在《搜神记》中,狐狸聪明博学,有时还来戏弄一些自以为是的文人,却被文人所嫉。如这段:“吴中有一书生,皓首,称胡博士,教授诸生。忽复不见。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闻讲书声,命仆寻之。见空冢中群狐罗列,见人即走。老狐独不去,乃是皓首书生。”吴地有个白发书生,自称胡博士,教授学生。后来他不见了。九月初九,士人相邀登山游玩,听到琅琅书声,于是就命令仆人寻找书声的来源。只见一座空坟中排列着一群狐狸,正认真听课呢,见人来了,赶紧跑了,只有那个讲课的老狐狸端然不动,又化成了人形——原来,他就是胡博士。
《博物志》是晋代张华所著的志怪小说集,内容广博,包括神话、古史、博物等内容。张华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学问的文学家和学者。《搜神记》中还写过一篇狐狸文斗张华的故事。狐狸化作一个书生,前来与张华讲学,张华讲不过他,又从未见过如此聪慧风流之人,怀疑他不是鬼魅就是狐狸。狐狸说:“明公当尊贤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耶?”说完,狐狸化作的书生便要求告辞。张华阻止他不让他离去,烧毁了千年神木华表木“燃之以照书生,乃一斑狐”。然后,张华居然把狐狸给煮了!“乃烹之”。干宝在这里应该是借张华忌恨狐狸的故事,隐射世间之嫉贤妒能者。
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任氏传》,写了一个极柔媚聪慧的狐精任氏。任氏身着白衣,容色姝丽。贫士郑六对她一见钟情,便一直跟着她,想对她表白,却又不敢。任氏对他颇有好感,“白衣时时盼睐,意有所受”。交谈之后,郑六便去了任氏家做客。“任氏更妆而出,酣饮极欢。夜久而寝,其娇姿美质,歌笑态度,举措皆艳,殆非人世所有。”但任氏说郑六不便久留,天还未亮,就送他离开。
郑六就坐在一家饼铺里休息,顺便跟主人闲谈,问方才任氏所居之处是谁家的宅子。饼铺主人却说那宅子早就荒废多年,并说那宅子中住着一位狐仙。郑六心下惊异不已。
“然想其艳冶,愿复一见之心,尝存之不忘。”但只要一想起任氏的美貌与风姿,却无法忘怀,只盼着有一天能够相见。过了十余天,郑六偶然在西市衣铺里见到任氏,郑六连声招呼,任氏却以扇遮面,不肯回答。郑六再见任氏,心中欢喜无限,词旨益切,并不因她是狐妖而忘却她,他要跟她在一起,任氏这才与他相见,“回眸去扇,光彩艳丽如初”。
就这样,任氏与郑六便在一起了。刺史韦崟得知任氏美艳非凡,想得到她。但任氏不惧强暴,并以言辞巧对,说得韦崟惭愧放手,并向她道歉。此后韦崟对她也十分敬重爱护。
《聊斋志异》中更有不少可爱的狐女形象。娇娜:“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艳色,频呻都忘,精神为之一爽。”婴宁:“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但善笑,禁之亦不可止;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青凤:“审顾之,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也。”胡四姐:“年方及笄,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莲香:“觌面殊非,年仅十五六,觯袖垂髫,风流秀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或柔美,或俏丽,或娇媚,美不胜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