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儿一生点滴记忆》:
民国二十二年,公历1933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中午,四川省南部县老鸦乡一个农户家中,一位李氏妇女,在牛圈里生了一个男婴,取名“牛儿”。
牛儿出生后,这个家庭又增添了一人。牛儿祖母唐氏,牛儿父亲代义,牛儿母亲,加上牛儿,一家就有四个人,就有三代人了。
在牛儿的脑海里,没有吃奶的记忆,没有在父母怀里的印象,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走路,既无人告之,牛儿也没有记忆。
当牛儿能感知外界事物时,他发现,家里没有书,没有笔,没有墨,没有纸。牛儿所能看到的,只有天,只有地,只有牛,只有鸡,只有狗,只有猪,屋里只有碗,只有筷,只有刀,只有犁。
人们的生活是吃饭、干活与睡觉,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代传一代。
当牛儿稍大时,开始感知他父母;当牛儿长得稍懂事时,开始关注他父母,了解他父母,关注他家里的长辈,了解他家里的长辈。
牛儿父亲是牛儿知道最少的人。只是后来听他母亲说,牛儿父亲是一个抽鸦片的人,是一个爱赌博的人,是一个日夜不回家的人。他是一个烟鬼,又是一个赌棍。家对他没有吸引力,妻子对他没有吸引力,儿子对他也没有吸引力。家拴不住他,妻子拴不住他,儿子也拴不住他,养育他的寡妇妈,牛儿的祖母,对他也毫无办法。
牛儿父亲在牛儿心中留下的唯一记忆,就是牛儿在他床边坐着,看他吐血。那时,牛儿父亲已快要上西天了,快要进地狱了。
牛儿妈,一个小脚女人,一个农家妇女,一个没有得到丈夫爱的妻子,一个没有得到他人疼爱过她的人。她没有上过学,也没有读过书。扁担长的“一”字也不认识。她不会做女人的针线活,也不善于做饭菜。她会干农活。吃饭穿衣非常简朴。她很少接触钱。民国时期的钱是银圆、铜钱和小钱,根据质地和大小能分辨出来。民国政府的银圆券和金圆券,贬值太快,作废太快,她没有使用过,纸币贬值,纸币作废,对一个不识字的女人而言,也没有受过什么伤害。
她关注现在,不回忆过去,也不思考未来,她没有苦恼,也没有幸福。她不爱人,也不爱钱财。丈夫去世她没有什么痛苦,后来,她家里财产被收。她也没什么难过。她是一个不操心的人,她是一个长寿命。
牛儿祖母,一个大家闺秀,一个小脚女人。她不会干农活,却有一手好针线活,她会绣花。她也没有上过学,也没有读过书。当她与牛儿祖父结婚时,带来不少陪嫁,主要是家具、餐具和衣物。清朝时期,女孩结婚,很快就生孩子了。她生了三个孩子,老大为女儿,老二为儿子,老三也为儿子。牛儿祖父很年轻时就去世了,牛儿祖母成了一个寡妇。
这个寡妇,面临着四个困难。第一,她要将三个孩子养大,第二,她要把婆家的家业守住,第三,她也要把她娘家给她的陪嫁守住。四,她要过着漫长的寡妇生活,这是需要意志力的。她几十年的磨炼,将贞节寡妇的荣誉守住了。将婆家的家业守住了。她婆家这一代人中有四兄弟,四兄弟所分家业,只有她,一个寡妇守住了家业。她将娘家的陪嫁也守住了。她把三个孩子也养大成人了。大女儿出嫁了,二儿子代礼也成家了,只是成家后对婚姻不满而离家出走,永远没有回家。二媳妇也随之改嫁。幺儿子代义也成家了,并有了一个男孩——牛儿。幺儿子不成器,又抽大烟,又赌钱,又不顾家。而且,在牛儿3岁时,幺儿子就去逝了。
现在,这一家人,三代人,三个人,一个老寡妇,一个小寡妇,一个幼小的男孩。
这个老寡妇,守寡一生,保守了家业,失去了两个儿子,只留下一个幺媳妇,一个小孙儿。这个家,除了乡下有田产之外,乡镇上还有两间口面房。她只能守乡镇上的房屋财产,乡下的田产则由幺媳妇去守了。
这个守财奴的老太婆,一个人住在乡镇上,孤苦伶仃,连说话的人都没有。日子怎么过呢?她有饭吃吗?有饭吃。她有衣穿吗?有衣穿。她有房住吗?有房住。她缺什么呢?好像什么都不缺。只缺一样,缺幸福。缺丈夫,缺儿子,缺一个完整的家。
这一家人,老年妇女是老寡妇j中年妇女是小寡妇,一个小孙儿又出生在牛圈里。这一家人‘,谁得到幸福呢?牛儿出生在牛圈里,为什么,现在没有人知道。
这个疑团,像“古德巴赫猜想”一样,是很难解开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