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一]大轰炸下的抗日意志
重庆从成为抗战陪都的一刻起,不仅迎来全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资源,同时也承受着日军最惨烈的轰炸。重庆是一座山城,周边森林密布,春冬时节,浓雾深锁,然而夏秋两季,晴空万里,成了日机无情轰炸的时期。从1938年春到1943年秋,总共五年半的时间里,重庆军民承受了日机近万架次、二万多枚炸弹的轰炸,伤亡二万多人,房屋毁损一万七千多幢。重庆百姓的抗战岁月就是伴随着躲避轰炸、逃难、抢救伤亡的记忆。日军对重庆实施轰炸的目的,是企图削弱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然而重庆市民不仅未曾退却,反而在炮弹的洗礼中,更激发出坚忍的抗战意志。
[辑二]各党派人民团结救国
抗战促成了中国各党各派大团结,“西安事变”和平落幕后,国共进行了政治和军事的整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中共参加国民参政会,同时由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负责抗战宣传与动员群众支援抗战等工作。在抗战初期,中国独自对日作战,异常艰辛,然而全国民众不分男女老幼,一致对敌作战。中共组织在渝积极发动群众,团结民主人士,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有效地鼓舞人心士气。至于南洋侨领陈嘉庚、胡文虎来渝,各阶层民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一份抗敌的心力,早已载入陪都救亡图存的影像日记中。
[辑三]话剧的抗战与批判
话剧是抗战期间重要的艺术与文化活动,对于宣传爱国思想,唤醒民族意识,甚或批判抗战期间政治、社会的腐败面,引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均有着重要的贡献。抗战前,中国即有许多先进的话剧社,尤其是向往民族解放、建立社会主义中国的左翼剧团更掌握了时代的主流。优异的剧作家、导演和男女演员共同向中国社会呈现了一幕又一幕激奋人心的话剧。抗战爆发后,大批上海的优秀话剧人才撤往重庆,继续话剧创作,他们在国泰戏院连续公演,轰动山城,不仅展现了侵略者的残暴,也无惧地批判国民党政府统治之下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种黑暗面有时甚至超越党派之见,成为抗战时代中国官场陋习的自省。因此,抗战时期知名的话剧创作不仅鼓舞人民对抗凶残的敌人,也以文化人的良知保持着民族的反思能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