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日本是否是我们的敌对方,或者对我们有 所企图的迹象还没有出现。美国是日本最关注的一方 。我想,美国即使不被卷入这场战争,也不可能对欧 洲国家在远东的利益被日本侵占这件事坐视不理。在 这种情形下,我们可能因为日本成为敌对方而感到非 常苦恼,这使我们失去了一部分东西;但美国会被卷 入战争,而且可能只会和日本作战,这又让我们得到 了一些好处。经过得失的对比,我们觉得得到的要比 失去的多。不管怎么样,即使远东地区面临着巨大的 威胁,我们的主要目标在欧洲,决不能转移。我们不 能保证我们在黄海的利益不被日本侵占。假如日本参 战,那么新加坡要塞是我们力量所能达到的最远地区 。在地中海的安全得到保障之前,在意大利的舰队被 驱逐出地中海以前,我们必须要坚守新加坡。
假如在战争初期新加坡要塞的驻军充足,粮食和 弹药的储备至少能供应半年,那么我并不害怕日本派 遣一支舰队和陆军攻打新加坡。新加坡距离日本遥远 ,这就像索斯安普敦距离纽约一样。如果日本有围攻 新加坡的意向,就要派出他们的主力舰队,这样才能 让他们装载六万人的运输舰得到保护。日本攻打新加 坡需要走海上交通路线,有三千英里的路程,如果日 本的海上交通路线被切断,那么攻打新加坡的计划必 然失败。也有可能出现一种例外,那就是印度支那和 暹罗被日本占领,而且日本还要将强大的空军和陆军 建在越过暹罗湾三百英里的地方。如果这样,上面提 到的看法就不适用了。但是直到一年后才发生这件事 。
日本想要在英国海军胜利并将新加坡牢牢坚守的 情况下,发起对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的进攻,是绝不 可能的事情。我们可以保证澳大利亚免受侵略,不过 我们必须按照顺序部署军事力量,要以自己的方针作 为指导。因此,假设日本成为敌对的一方,它成功控 制黄海后,再派遣军队到澳大利亚拓展殖民地的可能 性并不大。日本如果想让澳大利亚对它产生畏惧感, 那么长期拥有一支规模较大而精锐的部队是非常必要 的。假如日本真的这样做,那么日本舰队就需要重新 部署各地区的力量,在对澳大利亚的战争中只能处于 长期分散的状态。无论何时,在地中海取得胜利对我 们只有好处,这样才有力量抽调军队支援其他地方, 让敌军与其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被我们强大的海军切断 。我认为美国很可能采用这种做法:如果日本将其舰 队和运输舰开向南半球,那么美国就可以告诉日本, 美国认为日本的行为已经属于发动战争的范围了。我 们现在可以试探他们对这种在遥远的未来可能发生的 事情的看法。
本书的附录1列举了在1939年9月3日晚之前,英 国、德国舰队的实力,已建和在建舰只都包括在内, 也列举了同一基础的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的舰 队力量。我坚信(而且事实记录证明),澳大利亚和新 西兰的本土在世界大战的第一年内不会遇到一丝危险 ,是绝对安全的。我希望海洋上的敌人可以在开战后 的第一年结束时被消灭。事实证日月,这些对于开战 第一年的预计是正确的。对于远东地区在1941和1942 年发生的变化,我会在此书必要的地方再次论述。
各大报纸(以《泰晤士报》为首),认同五六名人 员组成战时内阁,这些人员不受任何部门管辖。而且 ,为了在对战策略,尤其是重大策略方面,达成最大 范围的共识,必须这样做。总之,最理想的做法就是 “这五个人不管战争以外的其他事务”,但在实际操 作中这种做法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一个政治家不管他 有多么大的权威,一旦他远离具体事务,在他与同他 密切联系的部门的主管大臣交往的过程中,就不能处 于有利地位。海陆空三个部门的情况更甚,战时内阁 的成员根本不能直接负责每天的各项事务。他们不能 与海陆空三个部门的大臣平等地对抗,他们能做的只 有做出决断,事先给出泛泛的指导意见或者事后发表 看法。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海陆空三部的大臣对各 项事务的细节都十分了解,在专业顾问的帮助下,能 承担直接而具体的责任;战时内阁的成员能够做出决 定的前提是他们能团结,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经常出现 意见不一致的局面。战时内阁经常争吵不断,但战争 的发展片刻不能等待就会变化出新的形势。战时内阁 阁员不能像专部大臣那样掌握大小事实和数字信息, 所以他们不敢批评责难。专部大臣负责具体事务的执 行与指挥,也不会为内阁阁员增加工作负担。最后, 战时内阁阁员每天的工作只是阅读文件和材料,无法 将自身的知识运用在指挥战争中,不能起到减少工作 麻烦以让工作更加顺利的作用,只能是在理论上指挥 其他部门或者对其他部门作出评价。如果一旦各部门 发生争执,只能选择仲裁或者妥协的方式解决争端。
正因为如此,战时内阁的成员应该吸收外交和作战部 的大臣。一般的“五巨头”都是因为在政治上得势才 进入内阁的,而非有作战知识和才能的人员,在内阁 中,至少要有一部分人是这样进入的。为了达到这种 效果,战时内阁阁员的人数就不得不激增,原来设置 的限度根本不够。想要减少战时内阁人数的一个方法 就是让首相兼任国防大臣。从我当政的经验来看,我 不喜欢与顾问以及非专部的大臣讨论,不喜欢非专部 的官员做我的下属,而是更希望和专部的官员商讨。
为了减少祸端,不出现用麻烦博取注意的情况,每个 人都应该努力工作,忠于职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