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柴门
0.00    
  • ISBN:
    9787214153074
  • 作      者:
    周彩人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周彩人,笔名青野,男,汉族,1956年12月出生,甘肃酒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作家班,国家机关公务员。20世纪7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50余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柴门》为散文集。本书以一个酒泉人写酒泉事,有大西北的苍凉往事,如哭灵、打柴、闹社火,也有北方独具一格的乡趣,如抢媳妇、乡骂、酒令,自然也有中国文化侵染下各地均有的农家人、农家事,如二月踏青、端午划船等。作者笔法苍劲,将大半生对故乡的复杂情感诉诸文字,从一个酒泉本土作家的视角展现了酒泉的乡间往事。

展开
精彩书摘
  《柴门》: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芦雨频风雁未回,柴门无事晚慵开。”“柴扉”、“柴门”,说的是同一个东西,泛指朴素之门,简陋之门,寒酸之门。
  小时候读古人诗词时没顾上想过有关“柴门”的问题。一个春夏之交的日子,我到乡下小游时,碰到了一件事,准确地说是碰到了一个人后,才对“柴门”及其含意略微有了一些感悟。
  那天,我因贪图乡间绿阴野趣,在远离人家的地方竟忘却了来时的路。茫然四顾,忽见野树深处有炊烟冒出,遂大喜过望,急奔而去。向阳坡下有一户人家,乃是土房三间,柴门一扇——正经八百的“柴门”,红柳枝编成。院墙很矮,内有空地一块,几畦葫芦正开着金黄色的花朵。小扣柴门,不开。中扣、大扣,亦无人应答。遂大呼,招来狗的狂吠,始有人出。一对老夫妇,均年过八旬,相互搀扶着,很甜蜜恩爱的样子。老妇打开柴门,请我进院喝茶。院中的沙枣树阴下摆着一张八仙桌、两把老式太师椅,透着沧桑古朴,还有金边细瓷茶壶、茶碗,大概也是景德镇的老货,很有些年头的样子。茶水黄中泛绿,苦中带甜,细咂,有甘草、锁阳、芦根的味道。我知道乡人有此嗜好,用采自田野的中草药泡水喝,名日“百草茶”,可明目清肺,消暑败火。三碗“百草茶”下肚,那种舒心惬意,简直难以用文字来形容。我掏出烟来相敬,老者摆手谢绝:“百事不问,烟酒不动!”我询问回城的路径,老者三问一不答。老妇说:“他耳朵聋掉了,眼睛还行,你和他用笔写着喧谈吧!”说着话,从屋里拿来纸笔放到老者面前。老者在纸上写了两句话,我一看是改用的古诗词:“萍水相逢不相识,敢问客从何处来?”我窃喜遇上了“高人”,在纸上写下两句:“城里上班,家在东关。”老者问:“警察?工商?收税的?”我连连摇头。“当干部的?”我点头。“有啥事?肚子饿了要吃饭吗?”我边摇头边写下两句:“晚生忘却来时路,烦请老伯指回程。”“哦,是个问路的!”遂对老妇说:“菊姑,你一会儿把娃子送到路口上!”“行哩,杨校长!”老妇毕恭毕敬。菊姑?杨校长?我瞬间产生了疑问:这两个老人究竟是不是一家子?“放心,我们在一搭里过了六十二年哪!”“杨校长”咧嘴笑了:“菊姑,这个干部同志怀疑我们非法同居哩!”我连忙否认。老爷子说:“没啥不好意思的,我这个人就爱逗个乐子嘛!”这时,那个叫菊姑的老太太从屋里拿来一张镶在镜框里的“全家福”照片一一指给我看:“中间坐着的是我们老两口子。杨校长那天牙疼,没照好。”我一看这张照片拍于四川成都,一家人围在一个漂亮的花坛前,男女老少共有十多个人。老太太抿着嘴乐,老爷子则绷着个脸,大概是牙疼不舒服的缘故。“这两个当兵的是大娃子和他媳妇。”这是一对现役军官,男的佩大校军衔,威风凛凛,女的佩上校军衔,英姿飒爽。“这两个戴眼镜的是二娃子和他媳妇,是学院里教学的,教授,副的。那一对儿是丫头和姑爷,是跑买卖挣钱的,专挣远东俄国人老毛子的卢布,不多,一年几十万的样子。前边这些碎人都是我们的孙男孙女,一共四个,一个研究生,一个博士后,两个本科生,基本上都算是成个人了。我们……”菊姑如数家珍说得正欢,被老者挥手打断了话头:“胡谝个啥呢么?”菊姑朝我眨眨眼:“他虽然耳朵听不见,但能看出来我说的啥,他不让我在人前夸娃娃们,老先生最烦这个了。”老爷子呷了一口茶,慢悠悠地说:“功名利禄那一套有啥谝头么?我教了一辈子书,当了二十八年中学校长,教出的学生千千万,如今有当厅长的,有当市长的,光县级官员就有几十个,这是人家学生娃有本事么,总不能说是我老杨能耐大呀!我的学生中也出过贼,出过贪污犯,还有个黑道上的被枪毙了,咋不说是我老杨的过错呢?人啊,不管你是个弄啥的,有个平常心就行了。原先我手下有个老师,本事嘛,还可以,就是好争个名要个利的。有次没评上个先进,他就跟我闹,说他为学生操了多少心,出了多少力,还说他是个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说,你这个蜡烛不让好好放着,谁让你燃烧呢?你如果不想当老师就请立马下桩走人。他说我不讲理,我说我讲的就是理,你当老师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挣工资养家糊口对不对?他说对着呢。你拿了国家的钱是不是就应该为国家尽职出力?他说对着呢。我说你有这个平常心就可以了,再别说蜡烛了行不行?他说行。”
  ……
展开
目录
乡人百相
柴门
乡人有奇招
匠人今昔
箍撸匠
摇耧人
滩地人家
牛毛窝窝
追逐电影的日子
吃食堂的日子
识字人
写字的故事
天雷击物
入窍
禳魇
老孟解梦
打野食的猎手们
狼来了
可怜的新媳妇
“抢”寡妇
相亲轶事
换门亲
痴情的娟子
野草花
六叔和他的有娃子
出远门的老宽
唱着卖菜的老马
剃头八爷
半仙?
惮爷’
乡景百观
回到老屋
磨坊的变迁
乡人与草
乡间小路
百草湖
胡杨青青沙枣红
沉寂的冰沟
老榆树
鸟语鸡言
拆鹊窝

打寄生虫
打柴
摸瓜
挖锁阳
老牛“花肋巴”
照全家福
金银罐
“篱笆树”
高高的麦垛
粮食,粮食
庄子上来了工作队
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
乡俗百态
媚灶
过年
打春
又到惊蛰
三月雷
清明节,上老坟
磨刀雨与拉条子
端午节浪泉湖
舁城隍
上梁
坐席
闹房
听窗
哭灵
礼行天下
老讲究
乡嬉百乐
童谣
谜语
顺口溜
膏药词
“酒规”与“拳令”
烟酒“史话”
唱着来,唱着去
鱼趣
打“老牛”
念卷
乡音百趣
乡人乡言
乡音不改
地名联句
“四大话”
乡骂
雷人的“告示”
亚斯尔·十娃子
方言韵味
乡肴百昧
乡间美食多
乡筵
“搭拼伙”
野菜滋味鲜
苜蓿菜
黄茅草籽炒面
榆钱儿麦饭
香香胡麻油
“扳”蘑菇
鸡汤糊锅
老汤卤肉
美味羊肉
后记:“小东西”随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