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风雨人生:庶民的记忆
0.00    
  • ISBN:
    9787512627529
  • 作      者:
    张台平著
  • 出 版 社 :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6
收藏
编辑推荐
  我把自己比喻成小草,只因我的人生不值一提,人生的确是一个万花筒,千变万化。我这一颗小草,一生几乎都有厄运相随,但我不断抗争,不断挣扎,顽强地一岁又一岁的枯荣,以枯荣体现我来到这个世上的应有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台平,汉族,农民,1944年生,江苏如皋人。虽然成绩优秀,因身体原因,初中毕业后终止了学业,成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生存、养家糊口,甘愿冒着被打成“投机倒把分子”的风险,干起了当时时代所垢病的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长途贩运”行当,青壮年时期几乎都是在贩运途中度过的。改革开放后,成为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主。多年后,成为年产值达千万元的私营企业业主。他天生善于“货殖”,但能勤学多思;身处草根,却胸怀大志;晚来与写作结缘,总想把自已一生的坎坷经历诉诸笔端,告诉后来者,那个时代的农民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的,这才有了他的回忆录《风雨人生》。
展开
内容介绍
  《风雨人生:庶民的记忆》作者以简练的笔调,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从细节入手,叙述了自己苦涩的童年,艰难困苦的少年,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的中年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意气风发而事业有成的晚年。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同时折射出他周围的社会众生相,让读者不经易间再次走进那个时代——特别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展开
精彩书摘
  《风雨人生:庶民的记忆》:
  美丽的坞蚯遮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的美丽富饶的江海平原,号称民国第一县的如皋。县境内有一条河叫龙游河,贯穿南北,流人长江。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它灌溉、泄洪、饮水,这条河是人们的生命河,家乡人都称它为母亲河。相传龙游河有九十九个湾,如果有一百个湾,这个县就要出百万富翁了,老天爷偏偏开了个玩笑,没有出现一百个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全县究竟出了几个百万富翁也无法考证,只是到了新世纪的今天,母亲河已经面目全非,文史工作者还在那里寻觅它的痕迹,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湾,而百万富翁却已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了。
  母亲河九拐十八弯到了县城南三十五里的刘家渡,渡口西边,有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取了个奇特的名字叫坞蚯遮,我就出生在这个庄里。据说很久很久之前,这里荒无人烟,一对为避战乱流落到此的夫妻,用此地盛长的坞蚯草搭棚遮身,并以此草生火,以野果野味为食而生存下来,为了纪念这对开辟草莱的夫妇,后人就以此为地名,经过世代繁衍,到了近代,已发展成七个半坞蚯遮庄,有居民500多户,人口2500多人。其实这里早就没有“坞蚯草”了,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坞蚯草”是什么样子。
  “坞蚯遮”风景秀丽,几十户人家沿水塘两岸居住,一座座瓦房、草房坐落其间,田舍相连,鸡犬相闻,周围水塘密布,有小池沟、庙池沟、水闸池、圆沟等七八个池塘,四周绿树成荫,树影斑驳,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那时,河塘没有污染,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在河塘里淘米、洗衣,洗菜。夏天,河塘成了孩子们的天然大浴缸,孩子们在河里嬉水,大人们在河塘里一边游泳,一边摸鱼捉虾、踩河蚌、摸螺蛳,回家解馋。
  那时乡亲们太穷了,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肉,肚子里没油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肚子里总是寡辣辣的。能吃饱饭、睡好觉便是人们美好的梦想。但人们虽然憧憬“去年想着今年好,今年想着明年好,明年想着来年好”,结果还是“年年背件破棉袄、天天肚子吃不饱”。
  尽管这样,我仍然十分热爱我的家乡。那春天里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徐徐的微风,碧绿的庄稼,仿若仙境。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在田间地头奔跑,追着呼呼的风,扒拉着树上及草地里的野果,采着五颜六色的野花,捕捉着各种昆虫,有时则提着竹篮子挑猪草,累了就在池塘边用瓦片在水面上漂水碗或玩其他游戏。这一幕幕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更令村民们引以为骄傲的是村庄中心的一棵千年古银杏树。这棵银杏树也不知经历了几个朝代的风雨和多少次无情的战火,但它却依然挺立于庄中,真让人佩服其顽强的生命力。
  树高20米以上,头顶着那蓝天和白云,躯干粗大挺拔,四五个大人手拉手也围不过来,苍翠葱郁,宛如华盖,阳光在树叶间透着亮,空气在树枝间显得轻。人们夏天在这里纳凉、小孩在树下玩耍、捉迷藏;银杏树影倒映在树边的池塘里,随着波浪轻轻地摆动,岸上树与水中影相映成趣。这里也是村里议事的地方,甚至乡里、区里都经常在这里召开大会,放露天电影。树与水和人水乳交融。
  古树下有一座土地庙,人们每逢农历初一、月半、二十五都到这里来给土地菩萨上香,祈求土地公公,保佑人们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久而久之,MI'I~但来敬土地公公,也把这棵大树封为神树,在给土地公公上香时,也不忘给这棵神树上香,祈盼这位树神,能保一方平安。这棵在江海平原数一数二的银杏树成了我们坞蚯遮的名片,每当议论起这棵古树,人人眉飞色舞。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棵大树却遭到了灭顶之灾,1967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大队干部中有几个人,看上了这棵古银杏树,他们联系上外地的树贩子,偷偷地将它卖掉了,直到砍树时群众才知道,一时间舆论大哗,某大队领导说:“这是四旧,要坚决破掉!再说,把树卖掉了还可以拿树款去购拖拉机,为全大队人作贡献。”面对此情此景,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结果十几个人砍了一个多月,才把这棵巨树放倒。树干放了一年以上,买树人动了许多脑筋,才搞来一辆吊车,将树装车运走。据说,当时这棵古银杏树卖了两千元……但是树卖了,百姓们却不知道钱的去向,更没有看到手扶拖拉机。大树的消亡,给村里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不少老人只要聊起这棵古银杏,仍摇头叹息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卖树时,没有哪个人敢砍第一斧,有个甩大头(也是卖树的当事人之一),自告奋勇,向大树砍下第一斧,不久以后,此人一命呜呼,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此说是真是假,也无从考证,不过砍树人真的死了,在当时确实解了人们一口气。
  国民政府时期,县域南北修建了一条公路,即如新公路(土公路,下雨天汽车不能通行,路呈南北走向,如城至新生港)。这条路从我们村中心古银杏树西边穿过,给我们庄里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我们这个封闭的村庄接通了外部世界。
  ……
展开
目录
美丽的坞蚯遮
苦涩的童年
崎岖上学路
金婚之年忆婚姻
一只旧木箱
由“剖腹产”想起的(兼忆我的奶奶)

温饱之日话当年
一、我眼中的大跃进
二、饥荒之年的记忆
三、“烧锅草”里看春秋
四、胡萝卜“情节”
五、卖油郎

家庭生活琐忆
一、我的蜗居
二、我:乡间的房奴
三、梦醒飞机场
四、缝纫机.——妻子的梦
五、扇子的往事

难忘的岁月
一、“如皋战歌”(1960年——1972年)
二、战高沙
三、河网化

在那特殊的年代
一、“偷粪”
二、集体化时的社员们
三、我所经历的“忠字化”
四、差点“获罪”的交往
五、饥饿逼出来的“潜规则”
六、另类“黄世仁”
七、我帮四类分子“爷爷”写“反省书”

坞蚯遮的两次拆迁
一、大集体时的拆迁
二、我要拆迁,我真“傻”

我的贩运生涯
一、自行车伴我走南闯北
二、“拍卖”中的惊喜
三、难忘风雪夜
四、我被抓起来了
五、苗鸡“叽叽”伴我行

开放初期的梦
一、我当上了临时工
二、自学“企业记账”
三、好梦难圆
四、假酒村里名堂多
五、女儿的驾照梦——办证难
六、湘西纪事

企业经营中的那些事
一、振南塑料编织厂的诞生
二、圆了“老板”梦
三、我所经历的“合法伤害权”
四、企业经营中的那些事
五、手铐
六、飞来的横祸
七、“营业执照”中的困惑

子女们的成长路
一、不平坦的升学路
二、工作分配中的故事
三、“牛郎织女”终相会

缠身的官司
忏悔
我就是一棵小草
作者附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