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窑的陷阱与机遇
记得拿破仑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决不是个好士兵。”有时我想,一个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一心只想当将军的官迷士兵,大概更“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未必不思进取,至少他清楚自己的能力与将军的差距,踏踏实实地争取练成个百步穿杨的神枪手,一招儿鲜也就不错了;而一个官迷士兵整天五迷三道地不练真本事、不干正经事,炮声一响,弃甲曳兵的一定就是他。
这士兵想不想当将军,本来跟收藏风马牛不搭界,但有意思的是,仔细想想,有时还真能在收藏者或收藏行为中找到一点相似。
大凡收藏古代瓷器的人,没有谁不梦想着当“将军”,都想有朝一日能淘换到一件赵宋时期的五大名窑瓷器,最次收藏一只紫铜镶口的定窑碗也行。只是聪明的收藏者都有自知之明,深知定窑以外的官窑、汝窑、哥窑和钧窑的存世量很少(其实宋代定窑的存世量与其他四种相比较稍多一些,但总量也很稀少),价位也相当昂贵,远非普通实力者所能望其项背,所以谁都不敢轻易涉足这路藏品。这种放弃的根本源于自知,而不是自卑。那些专事赝品行骗的人,用宋代五大名窑绝对忽悠不了这些人。相反,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抱着有朝一日能捡到一个宋汝窑大漏的幻想,整天揣着一本博物馆的藏品图录到处犯财迷发神经,东磕西撞地非要捡五大名窑的“漏”,这种人非吃大亏不可。以前我有一个朋友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人。几年前,此公有一天给我打电话,很兴奋地告诉我,说一个某地著名的收藏家给他带来了一件南宋官窑炉,开价150万,于是他请了位著名的瓷器鉴定家“掌眼”(后来据他说,他跟人家吹牛,说是他自己家的祖传老物件),一顿海鲜茅台之后,鉴定家就说是真的了。最后他成功地杀价到50万成交了,老兄好福气,一猫腰就捡了个天大的漏。因为这件东西太贵重,不便拿出,所以车接车送请我到他家去开开眼。不用看我就知道他上当了,先不说这南宋官窑炉的真假,就是“南宋官窑”这个概念与成交价钱的比例也便宜得不靠谱呀,我才不去呢。大概一年以后,这件事我已经忘了,他来电话很懊恼地告诉我,那只炉是件高仿品,一年来,他送了几家拍卖行都不收。老兄这才知道脑袋撞到南墙上,有点痛的感觉了。
他就是那个犯官迷总想当将军的士兵。可我却不然,我深知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交际群体,决没有收藏和交易像宋代五大名窑这样高端藏品的可能,同时,我又真的不喜欢明清时期青花、粉彩一路瓷器,所关注的重点就是唐、宋、元这三个时期的瓷器藏品。唐代北方的著名窑口是邢窑白瓷,价钱比较贵,又有赝品充斥,可以买两件巩义窑的白瓷收藏也不错;宋代的名窑绝对买不起,我就把目光聚焦在其他大窑口的精品瓷上,一样可以玩得很开心。我不知道这样的玩法从投资的角度看有什么对与不对,但是作为“玩”,我觉得这样的收藏很过瘾,也很有“嚼头”,因为唐、宋时期的瓷器每件藏品都有它独特的审美,而且件件不同。相比之下,明清瓷器所共有的特征尽在“精”与“细”两个方面,由于审美区域过于狭窄而显得品位轻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