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湖辉家教经典:巧妙掌握孩子的心理》:
日本人一般似乎讨厌游戏。自古以来被称为游戏的人是指不受法律保护的人。玩车把、玩脚闸,这些一看就知道是没有事的人干的。这样,游戏就成了工作或是诚实的反义词,在日本被看作是不那么好的行为。
确实,游戏存在逃避现实、消愁解闷、过分地为无谓的事消耗精力等不受欢迎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游戏之中也存在唯有其人所能知晓的喜悦和快乐,有时其中也包含着惊险。游戏之中,也有不受仪式或习惯所影响的精神上的自由。这虽然称不上是创造性活动,但不是也可以看作是与其相酷似的一种体验吗?尤其是说孩子所有的学习都来自于游戏之中也并不过分。将学习与游戏明确地区别开,将其加以限制,这是大人的想法。而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和游戏是不应该有区别的。例如,美国面向儿童的电视节目《芝麻街道》,其主要创意就是从电视广告中得到启发的。孩子们对广告特别感兴趣,能迅速记住广告中的歌曲和词句,将其运用到日常会话中。
既然如此,如果运用广告的手法,在电视台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孩子们不是就可以不知不觉地在娱乐中被开发学习的兴趣了吗?《芝麻街道》就是由这种思路产生的,结果如所预想的那样,取得了很大成功,在日本播放了很长时间。开发孩子的智力,还必须要使孩子感兴趣,采用使他们快乐的形式进行。
从这种观点出发,从重新探讨今天的孩子所喜欢的游戏来看,可见创意的不同会取得意外的不同的效果。例如,美国的心理学家在地面上写英文字母,让孩子们一边玩着踢石头的游戏,一边学习英文字母和拼写简单的单词,这种做法获得了成功。并且,我从事幼儿问题研究的幼儿开发协会,是让孩子们在演剧、唱歌的过程中逐渐记住英语台词的。
让孩子们使用小道具,轮流担任剧中的角色,恰到好处地做各种姿势和手势,讲英语台词,就能自然地掌握英语的发音,理解台词的意义。
这样一边进行娱乐,一边就能轻易地使其掌握英语会话。这是我们从日常的生活中体验到的。即使是付出同样的辛苦,不管是以工作的形式还是以娱乐的形式,感觉完全不一样。例如,如果是要求作为一种工作走十公里的山路,恐怕多数人都不愿意。但是同样的十公里,如果说是爬山、打高尔夫球,平时那些总是坐车的人就会高高兴兴地去走,而且对疲劳的感觉也完全不同。
说起来这是极其简而易行的事。但是,这也完全是人心理的微妙之处。既然如此,在孩子学习方面也同样可以运用这一原理。
孩子们能在娱乐中做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孩子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表现。我认为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从日常的经验中学得的。我们在学习中真正学到的东西,都是从自己主动地想学开始的。
如果没有任何问题意识,而只是按着父母的要求去上学的孩子,什么也不会学到手。这里给人提出了一个如何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问题。
然而,在心理学中,常常把赏与罚的作用看成是这种动机形成的原因,即对成功者给予奖励,对失败者给予处罚的强制方法。由于赏与罚都是从外部用诱饵和鞭子来促使动机形成的,因而称之为“外部动机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是学习者本身对学习抱有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称之为“内发动机形成”。学习的效果好,当然是在这种“内发的动机形成”获得成功的时候。所谓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说明孩子们正完全处于“内发动机形成”的状态。
让孩子头脑变聪明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使其打好能具备各种能力的基础,并且最大的捷径是边游戏边学习,这在游戏中是最容易实现的。
在这里,我想探讨一下游戏与学习是如何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