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
0.00    
  • ISBN:
    9787532642731
  • 作      者:
    胡木清,黄淑质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是为纪念林徽因诞辰110周年首次集成的梁思成、林徽因的影像、手稿珍辑,分上中下三编。上编选入梁思成、林徽因的珍贵影像369幅,中编收入两人的手稿21幅,下编则为他们子女纪念父母的文章。
  特点如下:
  第一,《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是迄今为止由梁思成、林徽因家属唯一联合授权的公开出版物;首次集成梁、林家族及国内梁、林文档收藏重点单位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清华大学档案馆的诸多珍贵影像、手稿文档,是迄今最为完备的梁、林影像文集,诸多珍贵手稿亦首次亮相。
  第二,《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收入的手稿,论是梁、林的古建筑考察报告、文学作品、重大项目(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明等,均对研究梁思成、林徽因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三,由于种种原因,梁思成、林徽因迄今未有作品合集,《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的出版为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图书馆、档案馆和梁、林作品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第四,《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影像图版均由梁、林家属提供原版印刷,内容编排兼顾了普通读者与专家学者的双重需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展开
精彩书摘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
  我的父亲梁思成去世已经14年了。由于他是一位中国建筑史学家,而我对中国建筑并没有研究,解放后我离开家又较早,所以,过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记述他的生平。但是,他离去已经这样久了,而他走得愈远,他一生的轮廓,特别是我所熟悉的壮年时代,反而愈加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他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文化的那种执拗的爱,也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消失。所以,作为女儿的我,今天有义务把我所记得的有关他的一生,告诉关心他的事业和生平的人,为他的传记做一个注脚。
  父亲如果还活着,已是一位85岁的老人了。这真令人难以想象,因为在我心目中,总是满头乌发的父亲虽然身体不好,却好像从来也没有老过。
  85年前的这个月,即1901年4月,父亲出生在日本。这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我的祖父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期。我的祖母姓李,是贵州人,她的父兄都曾在清朝政府中做官,哥哥李端棻官至礼部尚书。他曾在一次科举考试中看中了祖父的文章和才华,因而决定把小妹许配给祖父。但由于他后来一直支持变法维新运动和这一亲属关系,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发配新疆,走到兰州后因重病获准回乡,在贵州去世。
  父亲是祖父的次子,因伯父早夭,所以实际上是后来长大成人的五兄弟中最年长者。他还有姐妹四人。父亲上小学时,祖父住在神户郊区的须磨。祖父把自己的住处叫做“双涛园”,因为这里既有海涛,又有“松涛”。父亲小时候喜欢到这里的海滨去游泳,每天从这里坐火车去上华侨子弟学校,在日本度过了童年,直到10岁才同全家人一起回国。
  可能是由于生长在国外,而当时我们的国家又处于巨大忧患之中的缘故,在祖父的思想影响下,父亲自幼就有一种深刻的民族危机感,对自己的祖国怀有一种海外赤子的爱国热忱,这种爱国心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常对我们说:他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亡国,怕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怕当亡国奴。广东新会是祖父的家乡,这里的崖门是宋王朝覆灭后,南宋大臣陆秀夫在元军追击下背负着幼帝投海的地方,这件事在当地百姓中流传了几百年。这一类史实经过祖父之口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他的民族意识。所以,在他后来的一生中,他所最盼望的就是中国能够强大起来,不受列强和异族的欺压。
  祖父回国后,先在天津住了半年,后来搬到北京,住在北海一带。父亲对这里的团城、后来被拆除的“金鳌”和“玉蛛”两座牌楼以及东面的景山等都很熟悉。这也是北京最美丽的地区之一,父亲对北京的感情可能此时已开始。后来,当他了解到北京是世界仅存的完整古都时,这种感情就更深了。他的这种感情后来也传染了我。从我很小起,他就曾多次带我登上景山,让我从北京的这一“中轴线”上,向东、西、南、北四方望出,鸟瞰全市规划。父亲对北京所怀有的自豪感是使人难忘的。
  回到北京后,父亲曾人汇文中学读书,约15岁时进入“清华学堂中等科”学习,接受“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教育,同时继续受到祖父这位特殊的“家庭教师”的思想影响。
  这种教育和影响的结合,使父亲较早地就接触到了两种文化,使他在青年时期对祖国的文化就有了较广博的知识和较深厚的感情,因而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并不鄙薄自己民族文化的形式和传统;另一方面,眼界又比较开阔,特别是能突破中国封建士大夫阶层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这种传统观念把眼光只局限于文人学士的诗文字画这一个方面,而对劳动者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创造和技巧却很不重视,对雕刻、木作、建筑、铜铁冶铸、陶瓷、漆器、纺织和其他工艺品制作等都视为“匠作之事”而不屑一顾。而父亲则没有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后来,他从事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就是用实际行动来打破这种传统观念。
  应当说,这同父亲的禀赋也有一定关系。他自小就比较爱好“匠作之事”。他有一双灵巧而能干的手,凡需要手的技巧的工作,都能出色地完成。在经过现代教育的严格训练后,他这方面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他的精湛的建筑绘图仅是其中一例。他也爱好雕塑、木工等。
  ……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于葵

上编 窗内窗外:梁思成林徽因人生影像
先哲荣光——父辈的巨影
如诗年华——童年与少年
宾城放歌——负笈求学
甜蜜之旅——新婚欧洲游
快乐时光——在东北大学和北总布胡同的日子
鲲鹏展翅——在千山万水中探寻中国古建
流亡之路——在昆明、李庄的日子
光耀古都——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工作历程

中编 尺素留痕:梁思成林徽因手稿精选
家乡福建(水彩画)——林徽因
《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手绘稿——林徽因
给女儿梁再冰的漫画手稿——林徽因
诗歌《你来了》手稿——林徽因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手稿——林徽因
给傅斯年的信——林徽因
《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辩论》手稿——梁思成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手稿——梁思成
《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的设计方案》手稿——梁思成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经过》手稿——梁思成
给邓初民的信——梁思成

下编 别梦依依:儿女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
回忆我的父亲梁思成——梁再冰
我的妈妈林徽因——梁再冰
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梁从诫

附录
梁思成年谱简编
林徽因年谱简编

后记——胡木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