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顿与抉择》: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5岁父亲去世,9岁母亲去世,由伯父养大,以耕种、伐林和烧炭为生。拜上帝会的创始人冯云山在紫荆山传教被清朝官府禁锢,洪秀全前往广州准备疏通官府进行营救。危难之际,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营救出了冯云山。此后,杨秀清正式具有“代天父传言”的特殊身份,一步进入了拜上帝会的领导层。
金田起义后,杨秀清被封为正军师,后又被封为东王,其他四王“皆归东王节制”。在太平天国的官制上,天王洪秀全虽然名分是在各王之上,却是一个“虚君”,实际权力掌握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自从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杨秀清的权力更加集中。由杨秀清决定的事情在形式上虽然还需要“奏请”天王洪秀全“降旨”,但天王洪秀全已经失去了实际上的否决权。杨秀清利用手中握有的“撒手锏”——“天父下凡”,多次假托“天父下凡”传令,逼使天王洪秀全完全听从于自己的命令。随着权力的集中,杨秀清变得愈加骄横,与天王洪秀全和其他诸王之间的矛盾也在悄然加剧。
冯云山,广东花县人,与洪秀全共同创立了拜上帝会。在拜上帝会创办初期,冯云山靠放牛、拾粪,坚持秘密传播拜上帝会,先后发展杨秀清、萧朝贵、秦日纲等骨干成员入教,为拜上帝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田起义后,冯云山被封为前导副军师、后军主将,后加封南王。
冯云山制定了太平天国的官制、礼制和军制,又创造了一套独特历法,在太平天国内使用。1852年5月,太平军攻打全州,冯云山被守城清军大炮击中受重伤,死于全州蓑衣渡。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李秀成评价冯云山道:“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萧朝贵,广西武宣人。在东乡的会战中萧朝贵大败清军,取得了金田起义以来最大的胜利,使洪秀全得以在东乡顺利登基称天王。永安封王建制时,萧朝贵被封为右弼正军师、前军主将,地位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而居第三位。1852年7月,在长沙战役中,萧朝贵被清军发炮击中,不治身亡。
韦昌辉,广西桂平人,早年倾尽家财,加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被封为后护又副军师、右军主将,永安封王建制时被封为北王,称六千岁。韦昌辉多次因军中事务受到东王杨秀清的斥责甚至是杖责,韦昌辉虽表现出“尚有惊恐之心,不敢十分多言”,但心存不满和怨恨,为后来的“天京叛乱”埋下了伏笔。
石达开,广西贵县人,金田起义时率四千余人参加,被封为左军主将。永安封王建制时被封为翼王,意为“羽翼天朝”。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28天挺进一千八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时人号之“石敢当”。曾国藩评价石达开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以石为最谲。”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很多拜上帝会的信徒自觉自愿地将所有私人财物奉献于“公库”。北王韦昌辉出身于地主家庭,是金田镇有名的“富厚之家”,但由于有钱无势,韦昌辉常常受到当地大户的欺侮与讹索。冯云山传教时路经金田,借宿韦家与韦昌辉交谈甚为投合,韦昌辉尽献家财于“公库”,举家参加了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明文规定,将士在作战中缴获的金银、绸帛、珍宝等必须上交公库,个人不得私藏,违者处以重罚,甚至斩首。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的人没有私人财产,将士的生活日用品,粮、油、盐、食肉、零用钱等根据等级差别,一切皆由圣库供给。
圣库制度在初期执行严格,吸引了许多穷苦百姓参加太平天国,在保持太平军的纪律和昂扬的斗志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太平军舍身拼命与只知谋钱保命的清军官兵形成了鲜明对照,有人夸张地称:只要有三千不怕死的太平军,便可横行天下。
随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占领的城镇增多,财货来源日益丰富,“人无私财”的原则日益不能坚持。高级将领生活日趋奢靡,任意取用于公库,圣库制度名存实亡,最终成为掌权者走向腐化的遮羞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