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the propitious rituals in Tang and Northern Song China
0.00    
  • ISBN:
    9787532559886
  • 作      者:
    朱溢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朱溢,198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唐宋史、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礼学思想。2010年入选浦江人才计划。先后在《国学研究》(北京)、《新史学》(台北)、《汉学研究》(台北)、《清华学报》(新竹)、《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台大历史学报》(台北)、《复旦学报》(上海)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书评二十余篇,并曾受邀在日本、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访学、讲演、参加学术会议。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将吉礼制度的变迁置于唐宋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凸显其在中国古代礼制史上的意义。《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从吉礼制度的内在结构出发,将主体部分分为四个部分来探讨。吉礼制度的纵向结构是将其下的各种祭祀礼仪分为大祀、中祀和小祀,因此第一部分就讨论唐至北宋时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横向结构是将这些礼仪分为祀天神、祭地祇、享人鬼和释奠先圣先师,选择这四类中最有代表性的礼仪形式进行分析。因为天神和地祇的研究通常合起来研究,所以《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的第二、三、四部分分别探讨唐至北宋时期的郊祀、太庙和释奠礼仪。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的建立
  作为一种观念,祭祀仪式的等级之分出现在《周礼》中。根据《周礼》,肆师的职掌是:“掌立国祀之礼,以佐大宗伯。立大祀,用玉帛牲栓;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国祀分为大祀、次祀和小祀,这与后代的三祀制是相通的。可以看到,在《周礼》中,不同等级祭祀活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祭品上。至于大、次、小祀的具体祭祀对象,郑众注:“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已下。”郑玄作了补充:“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百物。”《周礼》成书于汉初,是儒家理想化的国家制度的反映,郑众和郑玄的见解也代表了东汉儒生的礼制理想。
  作为一种制度,大、中、小祀的划分出现于隋初。《开皇礼》的制作始于开皇三年(583),两年后完成,其中包括三祀制的建立。《开皇礼》规定:“吴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祗、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三祀制的建立,意味着《周礼》中的祭祀等级观念成为现实,这代表了国家对诸多常祀重要程度的制度认定。
  在草创时期的三祀制中,可以表现祭祀等级的外在尺度还不多。隋制规定:“大祀养牲,在涤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先秦有涤宫饲养牲牢的做法,《公羊传》宣公三年:“帝牲在于涤三月,于稷者唯具是视。”到了隋代,这一传统被纳入三祀制的框架中而等级化,牲牢在涤宫饲养的时间由祭祀等级决定。尽管这样,隋代三祀制的等级化程度还是有限。即便是同一等级的祭祀,牲牢也有所不同。大祀之中,在吴天上帝的常祀中,吴天上帝及配帝用苍犊二,五帝、日月用方色犊各一,五星以下用羊豕各九。在皇地祗的常祀中,皇地祗和配帝用黄犊二,九州各用方色犊一。冀州的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加羊豕各九。感生帝和神州地祗的常祀都用二犊。太庙和社稷的常祀用太牢。斋戒方面,隋代只规定了大祀斋戒的时间和程式:“凡大祀,斋官皆于其晨集尚书省,受誓戒。散斋四日,致斋三日。祭前一日,昼漏上水五刻,到祀所,沐浴,着明衣,咸不得闻见衰经哭泣。”虽然记载阚如,中祀和小祀的斋戒不至于没有。《隋书·礼仪志》:“隋制,常以仲春,用少牢祭马祖于大泽,诸预祭官,皆于祭所致斋一日,积柴于燎坛,礼毕,就燎。”马祖祭祀在隋代是军礼,不过同为国家祭祀行为,吉礼中的中祀和小祀当与马祖祭祀一样,有斋戒这一环节,可能是斋戒时间、程式与祭祀等级之问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所以《隋书》没有交代中祀和小祀的斋戒情况。这些表明了隋代三祀制的不成熟。
  第二节祭祀等级制的展开
  隋代建立起三祀制,以显示诸常祀仪式的重要程度,但是祭祀的等级性在具体操作中并没有充分的表现。唐至北宋时期,祭祀等级制逐渐落实,仪式中用于体现祭祀等级的环节增多。
  ……
展开
目录
书序缘起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唐宋礼制研究的起步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唐宋礼制研究的进展
三、唐宋礼制研究的几点观察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祀、中祀和小祀
第一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祭祀等级制的展开
一、斋戒
二、祭品
三、祭祀人员
第三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祭祀对象的变化
一、高宗武后时期
二、开元至贞元年间
三、北宋初年至英宗时期
四、神宗时期
五、徽宗时期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郊祀礼仪
第一节 从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
一、郊丘之争与郊祀礼仪的演进
二、天地合祭的出现及其制度化
三、北宋后期的天地分合之争
第二节 皇帝亲郊礼仪
一、三大礼的形成及其争议
二、大礼五使的出现及其展开
三、皇帝亲郊与国家秩序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太庙祭祀
第一节 太庙庙数的变迁
一、“天子七庙”观念及其争议
二、唐初至宋英宗朝太庙庙数的变化
三、宋神宗时期的始祖问题与北宋后期九庙制的出现
第二节 太庙祭祀中私家因素的凸显
一、太庙管理机构的变动
二、宗室参与太庙祭祀程度的加深
三、一帝一后形式的打破
四、常馔珍羞与太庙祭品
第三节 稀袷礼仪
一、稀袷礼仪中的东向问题
二、别庙皇后与稀袷礼仪
三、稀礼的终结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释奠礼仪
第一节 孔庙释奠礼仪
一、释奠礼仪功能的转变
二、释奠礼仪在五礼之中归属的固定
三、孔庙释奠礼仪在北宋地方社会的深入展开
四、儒学复兴与北宋后期孔庙神位的变化
第二节 武庙释奠礼仪
一、武庙释奠礼仪的建立
二、晚唐五代的武庙释奠礼仪
三、北宋的武庙释奠礼仪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