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不荐鲍叔牙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絜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
这里再一次谈到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管仲得了病,快要死了。齐桓公去探望他,说:“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仲父呀,我们不要忌讳,实话实说吧。你的病基本上没救了,但你走了以后,齐国应该交给谁来管理呢?我是董事长,你是总经理,你走后,我还得找个总经理来接替,谁最合适呢?
管仲问:“公谁欲与?”你准备把宰相的职务交给谁呢?在《庄子》等许多先秦的文章里面,主谓语常常是倒装的,这一句可以翻译为“公欲与谁”。齐桓公说,鲍叔牙这个人不错,我看中他了。
当齐桓公向管仲询问下一任宰相人选的时候,管仲反问齐桓公,你觉得谁可以担当呢?齐桓公认为鲍叔牙可以胜任,但是管仲却说“不可”,认为鲍叔牙不行。读过《左传》的人,就知道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当然,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就更熟悉,《史记》里也有这样的记载。所谓“管鲍之交”,在中国历史上是被传为佳话的。
管仲青年时,只是一介布衣,是齐国临淄城里一般的老百姓,他给公子纠当师父,都是以后的事情了。鲍叔牙是贵族出身,而且是给公子小白(后来是齐桓公)当师父的。鲍叔牙和管仲是同学,感情也不错。当时管仲很穷,齐国建国的时候,从姜太公开始注重商业,到管仲时,齐国的商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于是鲍叔牙对管仲说:“你这么穷,我们一起做点生意吧。”管仲说自己没有钱。鲍叔牙说:“无所谓,我出百分之九十九的股,你出百分之一的股,这样也可以合伙做生意。”就这样,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起了生意,每年都有丰厚的利润。分利润的时候,却是“二一添作五”,每人百分之五十,管仲一点不客气,拿了就走。鲍叔牙家里的人很不高兴,说管仲只出了百分之一的本金,怎么能拿走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呢?鲍叔牙却说:“他家里穷,负担重。我们这个家,有没有这点利润都没什么关系,就让他这样吧,不要去责难他了。”
后来齐国和鲁国发生战争,大家都要应召入伍,管仲和鲍叔牙也加入了部队。那次战争,齐国竟然被打败了,打了败仗后,管仲跑得比谁都快。有人就议论管仲,说他是个胆小鬼,一点出息都没有。鲍叔牙却说,他有老母亲,就他一个儿子,需要他养老。另外,管仲是王霸之才,让他去当兵,是没有用到正处。把这个比伊尹、姜太公还厉害的人物弄去当兵,是政府失职、国君失职、宰相失职啊。就好像把我们的总理弄去当派出所所长、居委会主任,那不是浪费人才吗?所以,这些事情让管仲很感谢鲍叔牙,管仲曾经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与他,真正是生死之交。
后来,管仲辅佐了公子纠,鲍叔牙辅佐了公子小白。再后来,齐国内乱,公子纠和小白都逃到母家所在的诸侯国避难。齐国之乱平息后,大家商定,在国外的公子们谁先回国,谁就可以当国君,于是公子纠和小白都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小白路近,管仲放马去追,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不过公子小白耍了点小聪明,躲过了。公子小白继位后,就是齐桓公,因为这件事要杀管仲,鲍叔牙说不行,主公要称霸诸侯,非得重用管仲不可。齐桓公也的确贤明,把管仲释放了,拜他为宰相,而且尊为“仲父”。齐桓公时代,管仲为相四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名巍巍,是为春秋五霸之首,还受到孔夫子的高度赞扬。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人事关系来说,这么铁的哥们儿,现在管仲要去世了,接班人理所当然应该是鲍叔牙,为什么管仲不推荐鲍叔牙担任宰相一职呢?
管仲在这里没有说鲍叔牙的好话。他说:“其为人絜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鲍叔牙这个人的确清明、廉洁,但是有弱点,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从来不去亲近,而且眼里容不下沙子。如果看见一个人有了过错,他一辈子也忘不了,不原谅别人。让他来治理国家,对于上面而言,必然会去过多地约束国君。齐桓公是有名的好色之徒,他当时对管仲说了自己的这个缺点,管仲觉得私生活算不了什么,国君最重要的是要知贤善用,用而能专。所以后来齐桓公在后宫里面的一些荒唐事,管仲都不怎么过问。如果换成鲍叔牙,那就不行啦。哪天上朝晚了,他可能就会劝谏,你当国君的,不应该这样呀。晚上不休息,也会来念叨:“要睡觉了,要守子时了。”鲍叔牙就是这样直来直往的,这样的人天天在君主面前唠唠叨叨、说三道四的,君主能够长久地用他吗?
所以,“上且钩乎君”,他如果真正居于上位,当了宰相,就会约束国君;“下且逆乎民”,对于下面,他就会触忤百姓。老百姓的特性就是好利,邻里之间打肚皮官司,小吵小闹,是是非非非常多,鲍叔牙见不得这些是非,对于一点小过错的人就“打板子”,这样就容易把社会给搞乱了。管仲说的这番话对不对呢?非常到位。
说了这番话后,管仲没有进一步推荐谁。下面的这段话是庄子自己杜撰的,说管仲推荐了隰朋。历史上并不是这样,实际上齐桓公又问了管仲,你说鲍叔牙不行,那么我就举荐易牙、竖刁、开方。为什么呢?他们爱我呀。易牙是著名的烹饪大师。齐桓公有一天说:“我山珍海味都吃遍了,但是还不知道人肉的滋味如何。”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烹了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后说:“这是什么肉呀?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易牙回答说:“这是人肉。”齐桓公大吃一惊,问:“这是谁的肉?”易牙说:“是我儿子的肉。”在当时,随便杀人是要犯法的,杀自己的儿子好像不犯法。竖刁、开方是奸臣,开方把自己的老婆杀了,竖刁把自己阉了做宦官,来伺候齐桓公。齐桓公认为,他们能这样做,表示他们非常爱我,能忠于主上。管仲就说:“非人情,不可近。”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能够爱国君吗?一个连老婆都不爱、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能够爱国君吗?都是有私心,为了讨好君主,才去这样做的。
后来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告,在管仲死了后,就重用这三个人。齐桓公老了后,几个儿子相互争权夺利。易牙他们把齐桓公幽禁起来,打入冷宫,以至于齐桓公饿死在宫殿里面。不仅如此,他们还密不发丧。儿子们之间互相杀得血淋淋的,过了一两个月,新君即位后,才给尸体已经腐烂的齐桓公收尸。这就是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造成的后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