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日据 120位幸存者的泣血记忆/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系列》:
张清源 钟灵课本掀底牌 兄长受尽折磨 张清源出生于1928年,小时候与家人住在华玲(Baling)。战前,华玲是个华人聚居地,住有数千名华人,加上它是槟城通往泰国的必经之地,因此非常热闹。相较之下,今日的华玲已不复往昔的繁华。
日军攻占马来亚那一年,张清源是育智小学四年级学生。他记得当时学校里有两位老师非常爱国,经常在上课时间宣传抗日活动。在1937—1938年,武汉合唱团应华玲筹赈会的邀请,到华玲献唱,华玲居民反应热烈。张清源的老师随后还编导了一出抗战戏剧,让学生们参与演出,张清源便是其中一员。
张清源的父亲是筹赈会成员,大哥张清泉、二哥张石城皆是钟灵中学的学生。两个哥哥在槟城念书时,暂住在老师管亮工家。日军入侵前,两人已是筹赈会的活跃分子。而大哥和同学李炯才都是钟灵中学的高材生,私底下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1941年末,他们一家听说日本兵将要攻人吉打,便急忙躲到郊区,只留下张清源和父亲留守在小杂货店里。日军脚踏车队从泰南蜜洞(Betong,现称勿洞)南下,途经高乌,一两天后便来到华玲。日军抵达华玲时已是晚上9时左右,突如其来的嘈杂声惊动了准备就寝的张家父子。他们躲在店里,隔窗偷看,惊见百多名日本兵骑着脚踏车,背着背囊和武器,浩浩荡荡地前行。
这批日本兵大力拍打张家店门,张清源把门一开,四五名持枪的日本兵即一拥而人,挟持两父子。这些饿坏了的日本兵冲进厨房里翻找食物,吃了剩饭菜,还把米、罐头和装着剩饭的锅子统统带走,还向张父要钱。
日据时期,华玲常常有肃清行动,由驻扎在双溪大年的宪兵部派人进行。大肃清是命令所有居民到特定地点集合,小肃清则是到个别居民家中搜查。张清源第一次见到日军的十日后便发生了第一次肃清。当时,暗探领着日军挨家挨户搜查,有的看了看便走,有的则一一问话。搜查过程中,他们特别留意15岁以上的青少年,有些甚至直接带走。日军会随意掌掴15岁以下的孩子,张清源也被日军打过。
日军搜查时会把车子停在被搜查者的家门前,准备随时抓人。张清源还记得,一个来自外地的中年男子被日军查问时,非常害怕却又不会回答,在欲逃跑之际,被日军抓住,当场对其灌水。日军灌水后还一再踩踏该男子鼓胀的肚皮,直到他吐出血水,当场毙命为止。
有一次,日军来到张家,意外发现屋里有钟灵中学课本,便把他们全家带走。当张家到集合处排队时,发现有近百人等着被搜查,当中还有一些路经华玲的商人。所有人都必须走到头盖黑布者的面前,让他辨认,可疑者立刻被捕。’张清源一家走过时,头戴黑布者朝他的两个哥哥点了点头,他们就被带到一旁,听候发落。这次肃清共抓了四五名钟灵中学的学生。
张清源的哥哥被抓到双溪大年的宪兵部,被日军灌水、虐打,关在那里3天后,又被运到另一个地点,但因人太多,军车载不了,两个哥哥得以获释。之后,他们一家便从市区搬到2英里外的农村,投靠亲戚。
后来,在机缘巧合下,张父遇见来自香港的曾振文。曾振文是曾在印度受训的降落伞队队员,主要负责打电报、通消息。日本投降前几个月,他从英军的B29战机跳伞降落在华玲森林地带。虽然日军对待帮助抗日人士者十分残暴,但一般居民还是热心帮助这些抗日人士。曾振文靠张父传递与接收情报,而且只要他开口,张父便会在冒险将粮食或他需要的东西藏于某处后,通知他去取。他们一行五人,以一个洋人为首,来到马来亚训练抗日军,得到华玲人民的全力帮助。
曾振文的配备均由英军提供,偶尔他也会送一些果酱、鞋子等给张父。张家人担心这些物品会招来横祸,因此只是小心收好,不敢使用。日军投降后,曾振文决定留在马来亚,英政府给他一些钱买罗里,并发给他一张执照,让他可以靠载货维持生活。
张清源的一名小学同学与其兄长曾当奸细,害死了不少华玲人。张清源一直到战后才知道那几个蒙脸的日军帮凶之中,有自己的同学。与之相反,不少育智小学的同学在战时跑进山里加入抗日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