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大峡谷探索之旅.最后的秘境
0.00    
  • ISBN:
    9787533462437
  • 作      者:
    张文敬主编
  • 出 版 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04
收藏
作者简介
  陶宝祥,男,1946年生,高级工程师,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国际科考部主任,现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助理。曾任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队副队长,中科院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中科院亚马逊科学探险考察队、中科院贝加尔湖科学探险考察队、中科院东非大裂谷科学探险考察队队长等。长期从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组织管理工作。组织参与中日塔克拉玛干沙漠科学考察,中日长江源科学考察,中日澜沧江科学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澜沧江源头科学考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北极科学考察,贝加尔湖、亚马逊河、尼罗河、湄公河、撒哈拉沙漠等科学考察。是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发起人之一。曾在《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今晚报》发表多篇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文章,并在《科技潮》《大自然探索》《旅游》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出版《中国沱沱河、通天河考察》《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走入大峡谷的人们》《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等多部科普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鹿鸣书系·大峡谷探索之旅:最后的秘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由三位中科院的科学家完成。作者陶宝祥详细介绍了三位生物科学家长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进行科学考察的经历,及考察成果。展现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独特、壮美的地理与人文风貌,重现了科考岁月中的酸甜苦辣。
  《鹿鸣书系·大峡谷探索之旅:最后的秘境》内容涵盖了植物、昆虫、真菌三个方面,书中收录彩图120多幅,使读者身临其境地领略大峡谷的生机勃勃。
展开
精彩书摘
  被世人称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蕴藏了多项世界之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在世界的屋脊上,造就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同时也给世界留下了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杰马央宗冰川,被藏族儿女称为“母亲河”的雅鲁藏布江,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北麓莽莽向东,流到东经95。附近一个叫做“派”的地方,猛然纵身劈开两座7000多米的大山,扭头向北向东又向南,环绕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甩出了一个漂亮的马蹄形大拐弯,之后,便向一片神秘的密林中流去,在我国西藏墨脱县的巴昔卡流入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这条大江在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中冲出了世界最大最深最险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特别是峡谷中段近200千米内的落差就达2000多米,实属世界罕见。于是很多科学家、探险家就猜测在这条大江上一定有一个或几个巨大的瀑布,它极有可能比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还要雄伟,还要壮观。很多人认为这里可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秘境。大拐弯两侧的100多千米的无人区中,科学家认为很可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
  从而解释科学上很多待解的谜。一个世纪以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魂牵梦萦的地方。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第五大河,在我国境内全长2057千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人民,促成了他们古老文化的发展。
  著名的雅鲁藏布水汽通道,就是沿着这条江进入藏东南的,使藏东南地区成为了西藏的“江南”。
  强大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和热量,使雅鲁藏布大峡谷从海拔百余米的热带河谷到海拔5000多米的白雪皑皑的雪山。
  随着水热组合的变化,植被类型也发生着变化。这里是世界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雅鲁藏布大峡谷优越的水热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立体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世界山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据1998年以前的资料,该地区有大型真菌686种,哺乳类动物63种,鸟类232种,爬行类动物25种,两栖类动物19种,昆虫类1500多种。
  这次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采集昆虫、无脊椎和脊椎动物标本就有3000多号。在这些标本中既有原始古老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又有以前在西藏从未有过记录的物种,如突眼蝇科的昆虫。这些古老而现代的物种使雄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满了活力,焕发着青春。一年之中,各色杜鹃从谷底到高山竞相开放。不断变换着色彩,使雅鲁藏布大峡谷成为花的海洋。翩翩起舞的蝴蝶、穿飞在花丛中的丽鸟和游戏在茫茫林海中的珍禽异兽使雄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满勃勃生机。
  勤劳而勇敢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兄弟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中人口最少的珞巴族为例,其在我国的实际控制区内只有4000人左右。“珞巴”意为“南方人”,他们生活在西藏东南的珞瑜地区。他们以血缘组织聚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地缘组织,加上高山峡谷的阻隔,长期以来形成了众多彼此孤立的部落。他们讲着难学的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珞巴语言。不过他们大多懂藏语,少数人也会一些汉语。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男猎女织、自给自足、互助互惠、平和而欢乐的生活。他们信仰喇嘛教,每个村都有一个喇嘛庙供放神龛。神龛上有两尊佛像浮雕,一个吉祥徽,供奉着青稞类的供品;神龛前竖着三根大旗杆,挂着经幡。逢年过节,这里便是村民们聚集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末,珞巴人都从山上搬到条件好一点的山下居住。盖起了仿藏式的木石结构的房子。房子相当坚实,高大宽敞舒适。家家房内的中桩上都挂着毛泽东的画像,还挂着两束小麦、几条哈达。在他们的心目中,哈达代表着吉祥如意,小麦代表着五谷丰登,而毛泽东永远是他们心中的“神”。
  ……
展开
目录
雅鲁藏布大峡谷
最后的秘境
中国科学家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
中国政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命名
中国人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

大峡谷的新发现
绒扎大瀑布与三个瀑布群
珍稀树种红豆杉
缺翅目与科新一号
水汽通道
海蓝宝石

穿越大峡谷
艰难的出行准备
飞到拉萨
滚烫的心
1998年的大洪水
旱蚂蟥铁索桥
孤岛墨脱
藤网桥毒树溜索
大峡谷中的“豪餐”
再见大峡谷

穿越的人们
无私奉献的科考队员
圣洁的莲花
追进大峡谷
长眠在大峡谷
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队员名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