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母爱泛滥的妈妈,也是一个时常处于纠结状态的妈妈。
在崽崽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妈妈,我有很多纠结的问题:在育儿理念上,西式还是中式好。我崇尚西式的教育理念,信奉“儿童本位”的育儿观,主张尊重儿童、顺其自然,给崽崽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从不压抑他的天性。但是,随着崽崽地不断长大,他的一些优点突出,但某些缺点和不足也愈发明显。我开始质疑,自己遵从的理念到底合不合适,我所极力营造的自由、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到底好不好。
在原则和要求上,到底要严一点还是宽松一点。要求他每门功课必须达到100分,还是90分就够了?当功课和练琴冲突时,要不要坚持原则,让他必须每天都按老师的要求练足45分钟?具体到学习上,到底要不要参加培训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班?怎样选择培训学校,是以就近为原则还是以老师好为原则?要不要学特长,学钢琴还是小提琴?从几岁开始学合适?
具体到生活上,要不要这么微不至地照顾他:吃饭的时候,他只需“君子动口不动手”;洗澡的时候给他找好衣服、准备好浴巾;泡脚的时候事先帮他准备好热水、袜子。
总之,林林总总的问题、五花八门的事情,让我纠结。我在理念上纠结、在原则上纠结、在细节上纠结。在和别的爸爸妈妈交流时间,听得最多的也是“纠结”二字。
和崽崽同学的妈妈一起去逛街,说到学习和考试成绩,她说她也很纠结,既想要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又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她的儿子作为班上的副班长,在组织能力、宣传能力这一块广受好评,但学习成绩却并不理想,仅仅居中而已。
某日中午,和一干人等在外面聚餐。其中一位爸爸聊起自己五岁的女儿爱发脾气,像极了一手把她带大的外婆。他很纠结,不让老人带又没人带,让他们带,女儿就要受他们的影响。还在哺乳的一位新妈妈,除了为该用母乳还是牛奶喂养纠结,也为到底什么时候断奶纠结。早一点断,自己轻松些;晚一点断,孩子体质会更好。
向我倾诉自己纠结问题的妈妈还真不少:高中同学的儿子上高三了,她为儿子要不要学美术专业纠结;同事的女儿高二了,她为女儿读文科还是理科纠结;老友的女儿升高中了,她为让女儿寄宿还是走读纠结……
由此可见,自从孩子出生,令人纠结、举棋不定的各类的问题就出现了。特别是孩子进入小学到考上大学这12年,父母们真是操碎了心。怎样才能不纠结,怎样才能处理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值得所有家长及准家长去思考及总结。
我把自己和朋友们在这些日子里面对的纠结问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也把自己的反思和建议写出来,希望能给像我一样纠结的爸爸妈妈一点启示,让大家少一些纠结和迷茫,多一些坚定和明晰。果能如此,那将是我最大的快慰。
那些被外包的宝贝
每年的清明节,是我们大家族祭祖团聚的日子。定居广东的二伯一家老小,都赶回乡里老家。侄女的儿子,两岁半的轩轩,第一次回家探亲祭祖,俨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轩轩长得虎头虎脑,长着圆溜溜的大眼睛,是个地道的小帅哥。大家“众星捧月”
般地围在轩轩周围,热情地向他伸出手,都想抱抱这个远道而来的小家伙。
“轩轩,快来让我抱抱!”
“不,不!”面对这一群热情过头的“陌生人”,轩轩东躲西藏,脑袋只往妈妈怀里钻。
“来嘛,让大奶奶抱抱!”热情的大奶奶真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伸出手想要强行从轩轩妈妈怀里抱过轩轩。
“哇,哇……”没想到,轩轩根本不买大奶奶的账,大哭起来,手脚还扑腾个不停。
“轩轩胆子怎么这么小,像个女孩,一点也不像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
“轩轩怎么既不像爸爸那样大方,又不像妈妈那样活泼?”围观的亲戚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轩轩爸爸是某建筑公司的副老总,一个不大不小的“官”,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待人接物大方得体自不用说。轩轩妈妈是公务员,不仅是家族里出色的美人胚,从小也是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姑娘。这样阳光乐观的爸爸妈妈,怎么带出这么一个娇滴滴羞答答的男孩。我心里犯着嘀咕。
等到轩轩睡觉了,我终于有机会和轩轩妈妈坐在一起静静地聊会天。问及谁在帮着带轩轩,轩妈可是像拧开的自来水龙头,哗啦啦向我倒了一肚子苦水。
轩轩的外公外婆虽然还年轻,但可不是那种围着孩子转的老一辈。他们在轩轩出生之前,细心有加地照顾着轩轩妈妈,但轩轩外婆早有言在先:孩子出生后,你们可别指望我们帮你们带。我们要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我和你爸时不时会出去旅游。就是在家里,平时你爸要锻炼身体,每天要练武术。我每天早上要晨练,晚上要跳广场舞。
轩轩的爷爷奶奶是东北人,年事已高,又根本过不惯南方的日子。在轩轩呱呱坠地之后,老两口欢天喜地地来看孙子,不到一个星期,就因为水土不服便打道回府。
轩轩妈妈是独生女,从小也属娇生惯养,从没下过厨房。这下除了要亲自照顾小婴儿,还要张罗饭菜,哪里忙得过来?家里先请了一个阿姨,专门帮忙照顾轩轩。可饭菜得自己做,轩轩妈妈笨手笨脚地做饭菜,虽有阿姨帮忙,还是感觉每天脚不离地,忙得晕头转向,累得喘不过气来。轩轩妈妈累得直想哭,怎么办?好在轩轩爸爸收入不菲,便又请了一个保姆,专职做饭菜。请了两个保姆在家里,轩轩妈妈总算可以轻松了。
轩轩妈妈产假过后,立即上班。轩轩就全权外包给了外来的两个保姆。可保姆也不容易请,两年半下来,保姆走马灯似地换了十来个。而且保姆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操着浓厚地方特色的方言,所以,轩轩说的话也南腔北调。
“不瞒你说,姑姑,你知道我这人从小贪玩。平时上班,早出晚归。自从断了奶,家里有人带轩轩,周末的时候我有时就抵制不住朋友们的诱惑,丢下轩轩跑出去玩了。现在想来,自己带轩轩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轩轩爸爸整天忙得不着家,陪轩轩的时间就更加少了。小时候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轩轩慢慢长大了,我才发现他这性格有点问题。我花在他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太少了。以后,我和他爸爸还是得尽可能地多带轩轩、多陪陪他。”轩轩妈妈最后深刻反思,并向我承诺以后不再做“甩手妈妈”。
“嗯,保姆请得再多,也比不上一个妈妈好。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孩子两岁前,是培养他心理安全的最佳时期。你们虽然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但是,现在还早,趁早一点弥补轩轩缺失的父爱母爱,还来得及。你和轩轩爸爸性格都属外向开朗型,让轩轩从你和他爸爸身上多学习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相信长大以后,他也会变得和你们一样大方开朗。”作为长辈和过来人,我语重心长地告诫轩轩妈妈。
妈妈的声音,对孩子来说就是天籁;妈妈的笑脸,对孩子来说就是温暖的太阳;爸爸妈妈的怀抱,是孩子安全的港湾。
目前有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不错的家庭,往往将孩子像家务活一样,放心地外包给保姆。被外包的孩子,是物质上的宠儿,却是精神上的孤儿,是一群缺乏爱的可怜孩子。
他们不缺最光鲜的穿着、最新潮的玩具,却缺乏心灵的阳光、灌溉他们成长的营养液——爸爸妈妈的亲密陪伴。
有一种病叫“培训依赖症”
对于中国内地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一上高三,他的成绩就成了一个家庭心情的风向标。每一次考试的成绩和排名,都牵动着全家人的心。学习成绩提高了,排名靠前了,一家三口皆大欢喜。学习下降了,排名落后了,孩子不开心,父母更着急。
“这次月考,周立的成绩又下降了。这一段时间他的学习状态很不好,老是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怎么得了?看着他那样子就急,我终于忍不住说了他几句,他不但不听,反倒和我吵起来了。”一个中午,我正准备午睡,突然手机响起,是周立妈妈—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打来的。没有照例的寒暄,她开门见山就向我吐槽,语气里弥漫着未消的余怒和强烈的焦虑,可以想见她有多么地着急。
“没关系。成绩有起有伏有什么要紧,正常。离高考还有这么久,别着急!”我知道她性子急,先得让她冷静冷静。
“问题是,这学期考了三次。他一次比一次差,每次不管是分数还是排名,都在往后退。”看来我的安慰在她的焦急面前,实在是苍白力。周立妈妈快言快语,向我和盘托出他这学期以来的考试情况和屡屡下降的趋势。
“你心态好一点,期望值低一点。也许就不会这么焦虑。我家崽崽考试也总是起伏不定,每次期中考试考得差一点,受点刺激,到了期末考试又往前进一点。”
我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的例子,力图劝说她稳住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你们家还早,才初二,还有机会赶上来。我们家的可是高三了,马上就高考了,离高考总共就只有六七个月的时间。”周立妈的焦虑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发膨胀了。
“你急周立自己不急?你对他发火,他本来就压力大,自然也是一触即发。你还是少说一点。要说他的话也要在自己平静的时候,好好和他交流。”听了半天,我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这个焦虑的妈妈,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说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根本没设身处地想想周立的处境和感受。
“嗯,这倒也是。我知道他压力大,我的态度和语气也确实不太好。”听到我一语中的地提醒,周立妈妈语气终于软了下来—总算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你跟他交流过吗?你知道他这段时间为什么状态不好,成绩老是下降?”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只是结果。有因才有果,找到根源才能解决问题。
“我现在终于发现他的成绩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下降,还是因为学习缺乏自主性。每个寒暑假,我都帮他找一对一的老师培训,所以每个学期开学时,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别的同学可能暑假里在玩,但开学后,到了学校里老师抓得紧,学习就跟上来了。所以,我们家的往后退,别的同学往前赶,差距就出来了。”冷静下来的周立妈妈,终于开始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根源了。
周立妈妈的反省,不道理,极其深刻。因为涉及到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孩子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有一种病,我把它叫培训依赖症。它的最突出症状就是:首先孩子习惯被动学习,孩子需要辅导老师或家长牵着鼻子走,需要他们在守在边上或紧紧相逼,才会认真学习。第二是对培训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他们在学校上课并不太认真,不会全神贯注。因为老师上课的内容他们往往已经被培训过了,已经有所了解;如果是新内容,即使没听懂也所谓,因为还有培训老师会给他补上来。第三,孩子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培训的特点之一就是短暂有效。因此患上培训依赖症的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一旦缺失了培训的刺激,学习就停步不前。
周立就是典型的培训依赖症患者。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他就开始了“被培训”的生活,在奥数、作文与英语培训班间奔波。上了初中,随着课程的增多,培训班也成正比例递增。一进高中,眼看高考在即,周立妈更是花了血本,干脆给他请了一对一的培训老师,开起了正儿八经的“小灶”。既然看到了周立成绩一再下降的关键问题,希望周立妈能“对症下药”,抓紧时间培养他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任何时候想要改变都不为晚,希望周立能调整好自己,在高考时打个漂漂亮亮的翻身仗。
培训班就好比学习上的拐杖,用得多了就甩不掉、离不开。要想让孩子在学习上健步如飞,锻炼他自身的跑跳能力才是首要的。所以,请各位妈妈注意,与其花时间费精力物力把孩子交给培训班,不如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自己摸爬滚打,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和崽崽的“非法词汇”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崽崽面临小学升初中。一直忧虑、自由自在的崽崽,一下子被激烈的小高考推进了“万丈深渊”。我和崽崽的亲子关系,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张。
有一段时间,崽崽总是睡得很晚。有时候他会到10点,甚至10点半才睡。
一到9点半,我就绷紧了弦。如果崽崽到10点还没洗漱完上床,我就会火冒三丈。
有一天晚上,又超过10点半了。刚才还满面笑容和崽崽说话的我,一看时间便心急如焚,立马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快点,快点!怎么又磨到了这个时候!你怎么这么磨蹭,这个讨厌的家伙!烦死了……”我真像被炸开了的火药桶,噼里啪啦炮轰崽崽。
“妈妈,你真是个火药桶。你变起脸来比翻书还要快,刚才还好好的!一下子就变了。”崽崽看不惯我一下子翻脸,也对我反唇相讥。
我发火的时候,崽崽脾气也不小。过了一会儿,崽崽终于被我轰上了床,躺进了被窝。电闪雷鸣之后,我也冷静下来。我俯身站在床头,跟崽崽谈心。
“以后我有火的时候,你不要跟我对着干。你发火的时候,我也不跟你吵。好不好?”我诚心诚意地对崽崽说。
“可是,有时你说的话,唉……”崽崽话说了一半又打住了。
“怎么了?”我不解地问。
“这样吧,我们来做一个非法词汇本,有些话不能说,有些词不能用。”崽崽欲言又止,一副拿我可奈何的模样。
“好。你先睡,明天我们再说。”我一口答应了崽崽—发火之后的我总是异
常地平静温和。暴风雨过后,迎来的总是和风细雨。
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崽崽特地强调:“妈妈,有一些非法词汇,不管是英
语还是汉语都不能说。”
“呵呵,好吧。”我满口答应,心里暗自发笑,崽崽考虑得可真周到。因为在
家里,我时不时跟他说一两句英语。
“哪些词不能用,你告诉我。”我笑着问崽崽。
“‘你怎么这么呆滞’、‘蠢得要死’、‘你发傻气吧’这些话不能说。”崽
崽首先想起的是这几句。我听了猛然一惊,这些话确实好像是我经常脱口而出的。
“好。我记住了。还有哪些?”我一脸诚意地望着崽崽。
“妈妈,你不要说‘死’。你老是说烦死了,气死了。我不喜欢这个词。”崽
崽认真地看着我,正儿八经地说。
“哦,好吧,妈妈以后不说了。”我也一本正经地回答他。
“还有,妈妈,‘angry’(生气),‘foolish’(愚蠢)也不能说。”崽崽想起这两个英语单词。
“呵呵,好吧。我也记住了。”我点了点头,答应了崽崽。
一直以儿童教育工作者自居的我,平时自以为很懂得儿童教育,却不知自己时不时在使用言语暴力。崽崽的“非法词汇”提醒了我,再怎么急躁,再怎么上火,也不能口不择言。自己脱口而出数落他的话,只图当时痛快,可是对孩子的杀伤力却不小,而且他都记在心里。
自从和崽崽约定了非法词汇之后,即使发火,我也尽量不用那些伤人的话语。即使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也会换一种正面的说法。如想说他磨蹭的时候,我会对他说“相信你可以更快一点行动”。当然,有时难免忘记了又脱口而出某个“非法词汇”,但我会马上和崽崽说对不起。崽崽不小心说到某些“非法词汇”的时候,我也会及时提醒和制止他。
“非法词汇”的禁用,让崽崽变得利索起来,没那么磨蹭了。他也变得自信起来,相信自己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不再怀疑自己“是不是很蠢”、“是不是让人厌烦”。当然,更重要的是,也让我和崽崽的亲子之情恢复到正常状态,我们之间的交流也重新变得轻松和快乐起来。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警惕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做爸爸妈妈的,和孩子交流时,一定要注意措词用语。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自信的话,更不要随意给孩子贴“坏孩子”、“讨厌鬼”、“磨蹭精”这样的标签。在教育孩子时,爸爸妈妈更加要注意“口下留情”,多给孩子赏识和鼓励,特别是在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更要能忍得住,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用望远镜看孩子的缺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