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用药与饮食调养》:
5.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的预防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在遇寒流、刮大风、天气忽冷忽热时继发感染,除咳脓性痰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气急、咳嗽等症,属中医学“风温”的范畴。
慢性支气管炎容易继发感染的原因有二:一是机体抗病能力减弱。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年老体弱多病者,他们免疫功能低下,难以抗御天气瞬息变化的风寒刺激。有些患者继发感染是在过分劳累之后,这也是抵抗力低下、“正气不足”的反映,如《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是支气管内有痰涎蓄积。蓄积的痰涎成为呼吸道病菌的良好培养基,细菌在此大量繁殖,直接侵犯支气管黏膜,使原有病理损害进一步扩大加重,导致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黏液腺分泌过多,组织坏死,形成了继发感染的病理基础。
要防止慢性支气管炎的继发感染,除平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外,还应注意清洁鼻腔、口腔和咽喉,以减少和消除病毒、细菌的滋生。一旦感冒咳嗽、痰多气急,注意勿盲目滥服麻醉性止咳药,重要的是宣肺祛邪,及时排出积聚在呼吸道内的痰涎。
6.慢性支气管炎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个概念,是预防性的治疗原则之一。古医书《内经》中,早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记载。“治未病”,一是指“未病先防”,是指在未发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最理想的积极防病措施;二是指“既病防变”,是指一旦疾病发生,则应争取尽早诊治,以防疾病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发展、转变。慢性支气管炎是最适合于“冬病夏治”的。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外病因,在“立冬”至“立春”这段时间内发病率最高。有人统计这段时间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人数约占全年的55.6%,这同《内经》所说的“秋伤于温,冬生咳嗽”的观点颇为一致。中老年或易感冒的人,如从夏天开始,根据脏腑气血虚实,常服玉屏风散、六君子丸、肾气丸等制剂,可有效地防止秋冬季节支气管炎的发生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这就是“未病先防”。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一般夏天病情处于缓解状态,但并未痊愈。此时,应根据患者肺脾肾虚的程度,采用合适的中药制剂调理,可起到“既病防变”的预防作用,使秋冬季节发病减少或病情减轻,从而较平稳地渡过这一时期。
7.慢性支气管炎的“冬病夏治”方
慢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有如下2方,可酌情选用。
(1)冬至时,选红萝卜,去头去尾、洗净,用无油污的洁净刀,将萝卜切成0.3厘米厚的均匀片,穿线成串,晾干,贮存待用。每次取萝卜干3片,鸡蛋1个,绿豆6克,放入锅中,加水煎煮30分钟,至豆酥熟即可。吃鸡蛋(去皮)、萝卜、绿豆汤,从头三伏第一天开始,每天1剂,连续服用30天。具有止咳平喘、补虚等功效。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冬病夏治”等。
(2)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各12克,姜汁适量。前4味共研为细末和匀,贮存备用。使用时,取1/3药末,用姜汁调成膏糊状,分摊于6块直径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于背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上,外用胶布封固,可贴4~6小时。从夏季三伏天开始,每隔10天1次,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共3次,可连用3~5年。具有补虚定喘、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冬病夏治”等。
8.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入秋冬季预防急性发作的措施
在一年四季中,慢性支气管炎发病主要在“立冬”至“立春”这段时间内。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室内外冷热变化明显,而呼吸系统对寒冷的刺激较为敏感。寒冷导致体表血管收缩,不仅降低了皮毛的屏障功能,而且吸入的冷空气使呼吸道黏膜受到寒冷的刺激,引起流涕、咳嗽、咽痒等症状,从而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预防措施如下。
(1)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除采用“冬病夏治”外,在秋冬前,或在疾病缓解期,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使用“扶本”措施。
(2)“既病防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应尽早去医院诊治,以防疾病进一步发展。应注意,不论采用哪种治疗措施,一定要遵医嘱治疗一段时间,绝不要半途而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