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靠近另类学生:关系驱动型课堂实践:relationship-driven classroom practice
0.00    
  • ISBN:
    9787508083384
  • 作      者:
    (美)迈克尔·J. 马洛(Michael J. Marlowe),(美)桃莉·海顿(Torey Hayden)著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如果你想成功管理课堂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能,那么请你翻开这本书,这里有客观的指导,有生动的故事,有很多实用、有效的技术,你还可以学到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我敢肯定你一定为某些学生的“顽固不化”或“屡教不改”头疼过,那么改变一下思路,看看桃莉是怎样用自己有准备的爱融化了那些最严重的“问题儿童”。
  如果你只是一位学科教师,我相信你一定愿意让自己的努力换来孩子好的成绩—─不管是分数还是能力上的成长。
  如果孩子们从看到你的第一眼就开始讨厌你,那么你怎样才能做到让孩子先喜欢你、信任你呢?同样,你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很多灵感。
展开
作者简介
  克尔·J. 马洛(Michael J. Marlowe),是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教授,同时也在怀俄明大学和田纳西技术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任教,擅长情绪与行为障碍方面的课程及课堂管理。
  迈克尔进入大学教书之前,在印第安纳州和肯塔基州的公立学校为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单独开辟的班级任教。
  迈克尔就桃莉·海顿在情绪与行为障碍问题方面的教育方法写了很多文章,也在国内和国际会议上多次分享过。迈克尔和他的艺术家妻子苏珊共同养育了三个孩子,他们都住得很远:一个在洛杉矶,一个在丹佛,一个在新西兰的奥克兰。迈克尔喜欢自然,经常带着他的拉布拉多寻回犬格雷西一起远足,偶尔打打高尔夫球。有任何问题和意见请直接给他发邮件。

  桃莉·海顿(Torney  Hayden),生于美国蒙大拿州,成年后投身于抑郁儿童的教育事业。她做过特殊教育教师,专门跟受情绪困扰的儿童相处,近些年转入对心理性语言障碍的研究和治疗干预。目前她定居在英国,给几个儿童服务的慈善机构提供咨询和指导。
  桃莉写了很多书,在国际上非常畅销,内容都跟她做教师和治疗师的经历有关,比如《她只是个孩子》《沉默的洁蒂》《另一个孩子》。她也写了三本小说和《猫头鹰男孩》,最后一本是为8到12岁孩子写的故事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如何超越传统的课堂管理,建立一个学习环境,管理那些由于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或因环境因素导致的难以靠近的学生呢?作者通过对关系驱动型课堂的描述,帮助教师了解如何改变而不是控制学生不当的行为,开发成功的课堂师生关系的基本技巧,正确地认识并教导受困的学生,在教育有挑战性的学生上更有成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关系驱动型课堂
  对于关系驱动型课堂来说,最重要的力量当然就是关系。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服从,而在于良好的关系互动;课堂的目标是通过良好的关系互动产生良好的行为。为了让这种模式有效,各种关系应成为课堂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是这个模式中最重要的两个关系。想让以孩子为主的课堂产生出良好的关系,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行动。
  通常需要8周左右的时间,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才能逐步巩固起来。这是一段磨合期,期间会经历界限试探、逐步熟悉和减少恐惧等过程。这8周的时间也是规则逐步建立起来的必要阶段,以及使本来陌生的个体走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必要阶段。
  要考察任何一种模式是否有效,都有必要用“1H4W”的方式来提问一下:
  How:不良行为是如何定义的?
  Who:谁应该对问题负责任?
  What: 要想发生改变需要做什么?
  Where:哪里是改变的责任所在?
  When:什么时候改变才会发生?
  在关系驱动型课堂模式里,不良行为被视为是教育的机会。很大一部分不良行为的发生都是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除了这样做还能怎样,他对于自己该如何表现或是对他自己本身都有错误的理解。关系驱动型课堂的重点不在于纠正不良行为,而在于抓住教育的机会。正常的行为是通过师生关系以及后来的生生关系来主动教给孩子们的,这让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大家期待他们表现的恰当行为是什么样的。在关系驱动型课堂里,问题是大家共有的,既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而是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同样,责任也是大家共享的或互相关联的。教师跟孩子需要站在一起面对不良行为。在实施驱动型模式的整个过程中,这个是目标。在行为面前,教师跟孩子应该是一个团队,决不能站在一边对抗孩子或他或她的行为。
  要想让孩子做出改变,教师应该首先跟孩子建立关系,这是改变发生的唯一前提。这种依赖关系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付出为基石,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明确付出催生积极的改变。如果孩子想有所进步,首先必须拥有这样的关系。他们需要确信别人在乎他们、因为充分肯定他们的价值而愿意对他们付出。他们需要知道,当“重要他人”
  没能对他们这样付出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值得付出。
  在《她只是个孩子》这本书中,桃莉通过跟席拉(Sheila)建立关系从而改变了她的行为,而席拉做出改变是因为桃莉在乎她的改变。以前她从没有试图做出过改变,唯独这种关系给了她做出改变的能量,因为桃莉在乎。尽管后来席拉能够把这种改变内化,但一开始的时候改变能发生完全是因为她们俩的交流,以及桃莉很明显地表示了席拉的改变对她很重要。
  在关系驱动型课堂,责任是共享的。因此,改变的责任就脱离了个人,脱离了个人的问题归属,也脱离了个人的改变,而在于关系交互以及教师跟孩子如何相关。先是孩子或者教师的责任把问题分出类来,然后教师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忙,从教育、角色确立、治疗到监督,抑或平和友好的长辈关怀。因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足够关心而能带来的改变真是多到让人意想不到。
  最后,在关系驱动型模式里,改变是以当下为背景的,因为关系只存在于当下。如果是过去的关系,你不能指望改变任何事,对不对?如果以后才能建立关系,你也别指望改变什么。所以,关系驱动型模式中的改变就发生在“现在”。这个模式使用一些跟关系相关的词汇,经常会用到的词包括“感觉”、“爱”、“接受”、“忍耐”、“客观的”、“理解的”、 “付出”以及“有帮助的”等等。
  就因为关系只存在于当下,你正在努力做的就是正在被改变的。改变是无止境的,你不会知道结果,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结果。所以,这也是这种模式让人感到有希望的原因所在,因为没人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没人能预见未来。而且正因为这种以当下为背景的特点,就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施展,因为你总是处于当下。你总是追踪着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如果需要,你就可以改变。
  一、事实的检验
  关于事实的新黄金准则是,从一个领域得出的结论,跟其他经验范畴得出的结论是可以互相吻合的。这被科学哲学家称为“知识大融通”(Wilson,1998, Brendtro, Mitchell, & McCall在2009年引用)。知识的融通使得不同领域的发现彼此联系起来,让我们得以发现更简单的通用法则;只有从科学、经验及普遍的人文价值等多个角度去检验事实,融合才可能发生,当我们吸纳了多方视角,事实的画面也就变得清晰起来。
  一个关系驱动型课堂模式符合知识融通的法则。它是由几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支持着的:①自然科学;②社会科学;③实践专业知识;④来自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反馈;⑤关于尊重和人类尊严的普世价值。
  首先,生物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中有内置的依恋程序,可以促使他们本能地寻求与照顾他的成人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结(Cozolino, 2006)。依恋的需求充斥在我们所有的关系中,写在我们的DNA里(Szalavitz &Perry, 2010)。
  第二,在教学和治疗方面的社会科学研究也显示了关系的力量。不管教师是什么教学风格,只要他能跟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都可以成功(Morse, 2008; Pianata, 1999; Vitto, 2003)。同样道理,存在于各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形式中的一个共通的元素,就是在治疗师和患者之间有一个充满尊重、珍视和共情的联结。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管这种医患关系叫治疗配合。一个类似的联结——师生配合——也同样充满力量(Danforth & Smith,2005)。
  第三,从成功经验和青少年保育工作先行者的集体智慧中得来的实践专业知识也见证了关系的力量。由弗里兹等(Fritz Redl, David Wineman, Nicholas Hobbs &William Morse)情绪障碍儿童教育早期领导者进行的标志性行为研究也表明,
  ……
展开
目录
序言一
致谢
关于作者
第一章 关系驱动型课堂
第二章 关系作为改变的手段——目的为取向还是过程为取向
第三章 要建立关系驱动型课堂教师所需要的技能
第四章 纪律
第五章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第六章 建立关系的技能
第七章 培养密切的师生关系
第八章 让孩子们为成功的同伴关系做好准备
第九章 成功的集体动态
第十章 关于未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