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作者希望人们能够理解《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作者的游历记录是有根有据的——本书的写作计划直接居于《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作者每三或者四天的日记,文字的润色也只限于描写的生动和写实风格。这其间包含的额外付出和必须克服的困难无需赘言。
在叙述中谈到《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作者第二位翻译对伟大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无知。当时这位翻译正在参加一个云南南部村落里的聚会,一位庄稼汉说他十年或者更早以前在临安(Lin-an)看到一个欧洲人,翻译故作聪明地回答说:“啊,是啊J那肯定是马可·波罗。”《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作者很难想象这样一种把这位威尼斯人的旅行推迟了六百年的谬误居然在欧洲同样发生了!《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作者被误解了。当《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作者回来以后,一天晚上和几个朋友在一个俱乐部共进晚餐,某人偶然提及马可·波罗写的那本奇妙的书,在座的一位绅士评论道:“哈,你说的是两年前横穿非洲的那位先生!”一位同样孤陋寡闻的朋友曾问过《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作者克里塞(Chryse)在哪里,众所周知印度支那(Indo-China)是一个相当现代的名字,对于古人而言他们用克里塞一词指代他们关于印度支那的模糊概念。很幸运《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作者可以从亨利·尤尔上校(Colonel Henry Yule)这位关于这一主题***者的笔下借来下面关于克里塞的描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