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大陆连同格陵兰一起原是连接为一个陆块的,到了白垩纪末,它们才被格陵兰附近的一个枝状断裂所扯破,更北一带则到了第四纪时才破裂,以后大陆块就彼此漂移开来。
必须说明的是,在这本书里,凡是为浅海所淹没的大陆棚,我们都看作
是大陆块的一部分,所以陆块的边界在很多地方并不以海岸线为准,而是以
深海底的陡坡为准。
同样,我们认为:直到侏罗纪初期,南极大陆、澳洲、印度与南非洲还
是相连接的。它们并和南美洲一起接合为一个单一的巨大陆块(虽然有时候
部分地区为浅海所淹没)。在侏罗纪、白垩纪与第三纪时它分裂为破碎的小
块,然后各自向四方漂散。第1、第2图中的三张复原图就表示着这些陆块片
分别在石炭纪后期、始新世和第四纪后期漂离的经过。至于印度,情况稍有
不同。它原来是以一个长形的地带和亚洲大陆相连接的(虽然它大部分确曾
被浅海所淹没)。自从印度一方面与澳洲分离(在下侏罗纪),另一方面和马
达加斯加岛分离(在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后,由于印度不断地逐步移近亚洲,长形地带与亚洲的连接部分才一再压缩褶皱拢来,形成今日世界上最巨大
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以及亚洲高原的许多褶皱山脉。
在别处,大陆块的移动和大山系的起源也有着因果联系。南北美洲在向
西漂移中,由于受到古老的冷却的坚硬的太平洋底的阻挠,它们的前缘部分就褶皱成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从阿拉斯加一直伸延到南极洲。澳洲陆块(包括仅为陆棚相隔的新几内亚在内)的情况也是一样。年轻高大的新几内亚山
脉形成于陆块移动方向的前缘。如附图所示,这个移动的方向在它和南极洲
分裂的前后是不同的。当时东海岸是移动方向的前缘。接着,在靠近这个海
岸前方的新西兰山脉也褶皱起来;其后由于移动方向的改变,这带山脉就脱落在后方,成为花彩岛。今日澳洲东部的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 Mts.)
形成年代更早,它形成于澳洲与南极洲分离以前的陆块移动前缘。它和南北
美洲较古的褶皱即所谓前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系的基础)是同时代的产物。
除了向西漂移以外,我们也看到在大范围内陆块向赤道的冲击。巨大的
第三纪褶皱带的形成就和这个运动有关。这个褶皱带从喜马拉雅山延伸为阿
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当时这些山地是位于赤道带以内的。
上述新西兰古海岸山脉脱离澳洲陆块而形成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