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除百病刮痧保健全书(超值全彩白金版)》:
五脏六腑人之本,更要加倍小心—病在脏腑的艾灸治疗方案
1 同样的病,急慢不同治—乙肝的治疗方案
人们常常谈乙肝而色变,那么,究竟乙肝是怎么一回事呢?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是因肝细胞受到病毒的攻击后,因损伤和破坏而发炎,引起体内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并使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能力紊乱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乙肝主要是由于情志、酒食、劳倦等内伤导致正气虚弱,疫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蕴结于中焦,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内郁血分、外溢肌表,而出现黄疸。乙肝可以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两种,其治疗方法也有区别。
急性乙肝的特点是发病急,但病程相对较短。有肝区不适、全身倦怠、乏力、厌油、食欲减退、恶心腹泻等明显症状,患者有时会发生低热,严重的则可能出现黄疸,并逐渐出现其他肝衰竭症状。
艾灸疗法在治疗急性肝炎时,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灸治穴位为内关、石子头穴。内关穴具有疏肝和胃,缓治胁痛、热病、呕吐的作用;石子头穴则为治肝炎经验穴。灸治方法为毛茛叶天灸,取适量新鲜的毛茛叶,捣烂后涂抹在穴位上施灸,待施灸部位发疱后将药物除去,用消毒针刺破水疱,使其中的黄水流尽,再涂抹上消炎膏。每2~3日敷灸1次即可。
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均可诊断为慢性乙肝。其临床表现为:低热绵绵、面色晦黄、巩膜混浊、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口苦而黏、齿龈出血、鱼际红斑隐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胁肋胀痛或刺痛、溲黄赤、舌紫绛苔黄白腻,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炎、肾炎、干燥综合征及结节性动脉炎等。
艾灸疗法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多遵循“湿温”、“温疫”等温病的传变规律辨证论治,以除湿解郁、理气化瘀、健脾和中、补益肝肾为治疗原则。如果本病从气分论治,施以疏肝、清气、祛湿、解毒等法,虽然也有效果,但疗程长、见效慢,且病情极易反复。取膈俞、肝俞、脾俞、右期门、承满、天枢、足三里穴进行施灸。肠俞理气化瘀;肝俞、期门疏泄肝胆湿热、退黄疸;承满、天枢理气化湿、行气活血;脾俞、足三里健脾和胃、化湿浊。采用艾炷直接灸的方法,每次选用两至三个穴位,每个穴位采用小艾炷灸3~5壮,每2日灸1次。
乙肝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日常生活中做到不吸烟、不喝酒、不过度疲劳,饮食以清淡为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服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生活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个人用品单独使用。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等相
关指标,及时了解该病情的变化。肝功正常、症状消失后,仍需休息3~6个月。此外,在肝俞、阳陵泉采用艾条温和灸,也可以起到预防肝炎的作用。
2 灸去疼痛根源—胃痛的治疗方案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包括西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等多种病症。中医认为,造成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如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但大体可分为寒证与热证两种。
临床应根据胃痛的不同特点,分辨不同的疾病。若病程较长,而且反复发作,痛的时间有规律性,常伴有嗳气、嘈杂、吞酸,考虑为消化性溃疡;若上腹部疼痛闷胀,无明显规律性,食后加重、呕吐,局部压痛较广泛而不固定,应考虑慢性胃炎;若胃脘胀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痛无规律性,经各种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时,应考虑为神经官能症;若患者形体瘦长,食后脘腹胀痛不适,站立时胃痛加剧,卧时减轻,应考虑为胃下垂。
胃脘痛主要有四种病因。经常忧思恚怒,而致肝气郁结横逆无制;饮食不节,平素喜食生冷,纵恣口腹,饥饱失常,或好饮酒,误食不洁之食物伤于脾胃者;起居不适,过度疲倦,或久受风霜雨露等均能发生此病。但要注意的是,胃脘痛多为多种病因并存,单一因素致病的情况较少。
采用艾灸疗法治疗胃痛时,将其分为寒凝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进行灸治。
寒凝气滞型胃痛在使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时,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为治疗原则,取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公孙穴进行灸治。可采用艾炷隔姜灸,在每个穴位灸5~7壮,每日灸1次。或者采用威灵仙叶敷灸的方法,将适量威灵仙叶捣碎后加入适量红糖,搅拌均匀后制成直径约1.5厘米的药饼,分别敷灸中脘、足三里这两个穴位,局部出现蚁行感后去除药物,每日灸1次。
脾胃虚寒型胃痛在灸治时,以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取脾俞、胃俞、中脘、神阙、足三里进行施灸。在操作时,可采用艾炷隔盐灸的方法,在神阙穴隔盐灸1~5壮,以脐部热感向腹中扩散为宜。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也可以用健脾膏敷灸,取白术120克,当归、白芍、香附、半夏、枳壳、茯苓、神曲、麦芽各60克,益智仁、白兹仁、山药、吴茱萸、黄连、山桂、陈皮、甘草各21克,党参、广木香各15克,将上述药物放在一起研成细末备用,敷灸时取适量的药末用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敷灸在中脘、上脘等穴,每日灸1次。
气滞或食滞引起的胃痛,可以用复方大黄膏进行敷灸,将大黄、香附、郁金、栀子、延胡各30克,黄芩、甘草各15克,滑石60克放在一起研成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敷灸在疼痛部位,每日灸1次。经常用艾条悬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这三个穴位,可以起到防治胃脘痛的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