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百年敦煌
0.00    
  • ISBN:
    9787546809250
  • 作      者:
    雒青之著
  • 出 版 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百年敦煌》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历史,以澄怀观道的精神对“盛大辉煌”的敦煌文明,作出了充满人文情怀和思想考量的反思、追寻。
  《百年敦煌》是中国大陆第一部明白无误的确证: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是敦煌学的开山鼻祖。同时,也给那个可怜可悲的渺小的王道士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敦煌这个曾经被判为“学术伤心地”的历史文化高地上.作者雒青之不失理性地认为:有些人,有些事、永远不可轻言忘却。
  《百年敦煌》本着问史、求实、求是的治学态度.雒青之在书中较为翔实可靠地披露了上世纪五六十午代发生在敦煌莫高窟的一系列非正常现象.无奈地道出了“大佛脚下无净上”的悲声。
  作者以深沉博大的视野,纵览以敦煌藏经洞为历史坐标的风云流变,向世人展现了敦煌和敦煌学的独到魅力,充分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作家的人文精神。
展开
精彩书摘
  《百年敦煌》:
  太清官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 民国廿年古七月卅日,为吾师王法真仙游之百日。门弟子成愿碑记行略,清命绅耆,众皆日可,何幸如之!夫吾师姓王氏,名圆箓,湖北麻城县人也。风骨飘然,尝有出世之想。嗣以麻城连年荒旱,逃之四方,历尽魔劫,灰心名利。至酒泉,以盛道道行高洁,稽首受戒,孳孳修练。迨后,云游敦煌,纵览名胜,登三危之名山,见千佛之古洞,乃恍然日:“西方极乐世界,其在斯乎!”于是速修太清宫,以为鹤伏龙之所。劝募,急力经营,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此光绪廿五年五月廿五日事也。呜呼!以石室之秘录,千百年而出观,宜乎价值连城,名驰中外也。观其改建三层楼、古汉桥.以及补葺大小佛洞,积卅余年之功果,费廿多万之募资,佛像于焉壮严,洞宇于焉灿烂:神灵有感,人民受福矣!惟五层佛楼规模粗具,尚未观厥成功。陆前县长嘉其功德,委为道会司以褒扬之。今者羽纶虽渺,道范常存。树木垦田,成绩卓著,道家之香火可续,门徒之修持有资。
  实足以垂不朽而登道岸矣!夫何必绝食炼形而后谓之飞升哉! 千佛洞太清官徒子赵明玉孙方至福稽首谨志 此墓志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王圆箓徒子赵明玉、徒孙方至福为其师、师爷百日忌辰而立。这方墓志所说“藏经洞”发现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廿五日。但经学者考证不确。根据当时的甘肃学政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及王道士本人的《催募给款草册》、敦煌《重修干佛洞三层楼功德碑记》等记载,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确切时间应该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古历五月二十六日。赵明玉、方至福立墓志时距藏经洞发现已三十年,要么是本人误记,要么是王圆箓晚年由于年迈记忆衰退误传于弟子。再从《墓志》的文字上来看,斧凿平俗,甚至出现了套用《桃花源记》句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等可笑句式,很不严谨。关于王圆箓籍贯出身,墓志则明示为“湖北麻城”,且“以麻城连年荒旱,逃之四方……至酒泉”。
  这可能又是夸张之词。为什么呢?我们请再看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重修千佛洞三层楼功德碑记》有关内容:“……而鄂省羽流圆禄,又能弘乐善之心,不辞劳瘁,不避星霜……住持王圆禄,徒王明发、赵明裕仝修。”这里,肯定了王圆禄(即为后改名为王圆箓者,体现了道家风貌)是鄂省人,但并没有什么湖北出身的词。而且,这里的“徒赵明裕”,显然即前述《墓志》里的“赵明玉”。以“裕”改为“玉”,看不出有什么意义。十有八九,又是《墓志》的撰稿人草率而成。据此推测,《墓志》并不是由王圆箓徒子徒孙亲撰,而是请人代笔,且文采平平而已。
  那么,王圆策究竟从哪里来?答案是:从甘肃邻省陕西来。这要从当年和王圆箓混得很熟的斯坦因的著作《沙漠废墟寻宝记》中去寻找。斯坦因在其中写道:“作为一个可怜的无计谋生的托钵僧,在我访问之前的8年,从他出生省份的陕西来到这些衰败的寺窟定居下来,此后着手把其恢复到他想象中的昔日繁盛景观……”斯坦因当时为了目睹藏经洞文物典籍和得到这东西,不得不耐心地等待外出的王道士。利用这段时间的记载,除了考古外,他和“蒋师爷”——蒋孝琬一同,制定了一个周密的做王道士“思想工作”的计划,最后果然成功。所以可以认为,斯氏对王圆箓的出生地以及王来到莫高窟的时间的记载,应是第一手材料,应该说是可靠的。美国作家珍尼特·米斯基女士在她的《斯坦因:考古与探险》中也有一段话耐人寻味:“最后只有一个问题被提出来:是什么引导王离开了他的出生地陕西,从他凉爽、肥沃的山区,一路上有上顿没下顿地沿路乞讨,穿过辽阔的中国,定居在沙漠中的西部绿洲,即后来回族反叛者血洗村庄并亵渎了神灵的地方?”这里,米斯基不但说明了王圆箓出生地在陕西,而且是在陕西的某山区。
  鉴于米氏这部《斯坦因:考古与探险》的大作是耗时12年之久,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是目前研究敦煌学和斯坦因王圆箓道士(约1850一1931)的权威新作,她关于王圆箓的出生地的介绍也应该是可信的。至于现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王圆篆生于麻城,后随灾民西上,逃荒至甘,或云当兵随军至敦于河西,后又出家,从酒泉到了莫高窟的说法,可能系出张大干《谈敦煌石窟》中“实际王道士并非本地人,先曾在肃州从军”语。而大干所据,恐怕还是上面提到的《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资料为王道士大略画一个轮廓,有些地方由于缺少确证,只能算是推测。特别是王道士肃州从军,是否系其父曾从军,由鄂至陕,以至以讹传说为王道士从军之说?备考。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千秋功过王圆箓
道士塔与墓志铭
功过是非王道士
藏经洞悖论
王圆箓纪念馆

第二章
叩问莫高窟
欲说当年好困惑
百年恩怨藏经洞

第三章
旷世大师斯坦因
一个受洗礼的犹太孩子
中亚探险与考古
“强盗”日记
较量敦煌
垃圾堆里的博士
魂断阿富汗与世界的致敬

第四章
亚洲十字路口的巨人们
漫话敦煌学
伯希和——天才的敦煌学家
法国“接力赛”和日本“军团”
从六国饭店起步的中国敦煌学

第五章
大千世界一大千
敦煌“专列”
甘肃一桩荒唐案
“中外声名归把笔”

第六章
别梦依稀
穿越凯旋门
沙墙与陈县长
莫高窟的“繁漪”
“细雨骑驴入剑门”
“四川帮”
军管莫高窟
飞天翩翔
重庆画展费思量
土地庙里的六朝写经
错把“敦煌”作“东方”
抢画风波
云障雾罩“北京展”

第七章
走向敦煌
革命激情
西行为“饭碗”
夜宿安西城外
一块金子

第八章
神秘的榆林窟
佚闻水峡口
何方净土变
象牙佛的传说
革命道长郭元亨

第九章
大佛脚下无净土
人生无悔却有烦
沥血岁月
毕克之死

第十章
大漠孤烟直
无话可说
墩湾两年
一个可敬的女性——龙时英
晓声
峰回路转
大潮涌起
窦占彪浅识

第十一章
敦煌的反思
尾声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惠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